主讲/ 边义老师
学诗起步:诗词的结构跳跃技法
古典诗词在谋篇布局和叙述方式上,强调最主要、最精彩的,略去次要、平淡的,或者在诗词中有意不把话说尽、说透,刻意留下空白,给人想象的空间,就是诗词结构上的跳跃技法。
一、叙述层次上的跳跃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写的是客中送客,诗人以明净自然的语言,抒发了深厚真挚的惜别之情。诗的前两句就像一出抒情短剧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安排了恰如其分的时间、地点和演出时必不可少的道具、场景。诗的三、四句在情节上是个大幅度的跳跃,舍弃了送别之中一般过程的叙述,一下子从环境描写跳到饯行酒宴的煞尾,宴前、宴中的场面一概略去,从系列送别的场面和动作中选取最感人的镜头和最富情感的瞬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的千言万语也都寄托在这临别的最后一杯酒。这当中既有对友人远去他乡的慰藉,有对友人的良好祝愿,也有自己依依惜别的深情,使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饱和点,也使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显得分外集中和强烈。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可分为两个场景,前半段是咏雪,后半段是送别。中间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来承上启下。其中送别的场面诗人也是采用跳跃式。诗中送别的宴会,只有两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着意渲染一种异域情调。然后直接便跳到送行场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意在表现一种独特的异域风光,以及通过送别来暗抒自己的思乡之情。至于宴会本身,并不是他重点表现的内容,所以跳过。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二、时间上的跳跃
贺铸的《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上阙开头“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在时间上就是大幅度的跳跃。诗人重过苏州阊门,想到相濡以沫的妻子已经去世,不禁悲从中来,以突出生离和死别给词人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下阙时间跳跃的幅度更大。“原上草,露初晞”,慨叹人生短促。“旧栖新垅两依依”指代妻子已成为北邙上一抔黄土。“空床卧听南窗雨”,描叙今日独居中的思念,而“谁复挑灯夜补衣”则是回忆昔日夫妻在穷困中相守的情形。这三句在时间上有两次跳跃:一是从妻子去世之时跳跃到今日雨夜独处的愁思,二是由今日雨夜独处的愁思跳跃到昔日夫妻之间的贫贱相守。通过这两次跳跃,将词人与妻子一生的相濡以沫,妻子逝去后自己的追怀和愁思用最简洁的笔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在时间上大跨度的跳跃,从东晋时代王谢大族的鼎盛对接到中唐时代此处的衰微,时间上一下子省略了数百年。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含着深刻的寓意。
2018-11-07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