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传奇的一生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从县令做到宰相,关心社稷,多次劝谏皇帝。

他反对新法,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01、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好学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

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他特别好学,读书过目不忘。

七岁时,司马光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

02、机智过人,砸缸救伙伴

司马光不仅好学,他遇事还很沉着冷静,机敏善变,最有名的是他小时候砸缸救小伙伴的事。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大水缸,水缸里盛满了水。

有个小孩爬到假山上玩,他从这里爬到那里,玩得很尽心。

突然他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不知所措,有的边哭边喊,有的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

03、跟随父亲辗转多地,见多识广

司马光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

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等,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司马光精通人、经、史、百家、音乐、天文、书术、律厉等等领域,可谓学富五车。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

04、母丧期间,代父上书《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

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判官。

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官,改任苏州判官。

正当他怀着远大的抱负,在仕途上步步上进时,他的母亲病逝了,他辞官回家服丧三年。

在此期间,北方党项族人元昊称帝,建立了西夏国,西夏为了摆脱对宋朝的臣属地位,同宋朝发生了战争,宋朝连连失败。

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父子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由司马光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添置弓手增设武官。

05、父丧期间,发奋读书,了解历史和下层人民生活

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

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

但他在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

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

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

在居丧三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

06、任地方官,政绩赫然,且阅读大量的文章

1044年,二十六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

其间深入民间走访、了解民众疾苦、体恤下层百姓 ,兴修水利,减轻赋税,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他还重视教育,开办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

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睢》等几十篇。

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赴京之日,僚友们空府出动,置酒为他饯行。

司马光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即席赋诗:“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

这时司马光意气风发,虽然宦海茫茫,风云莫测,但仍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京都。

07、给庞籍献计献策,平息起义

1047年,司马光二十九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

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

司马光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

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

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被杀,其余尽皆焚死。

08、和庞籍成了忘年交,互相支持爱护

司马光随庞籍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宋朝和西夏处于休战时期,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深入民间听取当地人意见。

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

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向庞籍主动请求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

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

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

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

而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庞籍和司马光以忘年之交,互相支持、爱护,难能可贵。

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庞籍对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亲人。

09、关心社稷,建议皇帝立储君

宋仁宗赵祯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于是1035年,幼年的赵曙被仁宗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抚养。

1039年,仁宗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出宫回到生父赵允让身边。

不久赵昕夭折了,而宋仁宗迟迟不肯立嗣,他还希望他的后宫能够再为他生出太子,可是后宫很久没有孩子出生。

司马光很着急,英宗体弱多病,司马光担心,英宗驾崩,没有立嗣会天下大乱。

1056年,司马光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

前后三状没有结果以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

但这一切均未说服仁宗,后来司马光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任职五年期间,多次上书仁宗解决继嗣的问题。

仁宗觉得司马光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遂将奏折转至中书省。司马光亲自到中书省催办,直到赵曙被立为皇太子。

10、调和两宫太后和皇帝关系,关心民生疾苦

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宗驾崩。四月赵曙即位,即英宗。

赵宗实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

但不幸的是,他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

宋英宗近乎偏执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与曹太后矛盾重重。

亲政不久,演出了追赠生父名分的闹剧,两宫矛盾加剧。


司马光看到这种情况,四月十三日进《上皇太后疏》,四月二十七日进《上皇帝疏》,

力陈国家当务之急应君民同心、内外协力的道理,皇帝没有太后支持,无以君天下,太后离开皇帝无以安天下。

在奏章中,他讲历史,摆利害,晓明大义,从全局出发,苦苦相劝,终于得到效验。

英宗的病情也有所好转,太后和英宗的矛盾趋于缓和。

在五年的谏官生涯中,除了帮助朝廷解决好治国政纲等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外,

他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

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

11、多次上书劝谏失败,辞去谏官

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1061年,他上书《论宴饮状》,恳请皇帝为民着想,悉罢饮宴。

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

他上《言遗赐札子》,反对朝廷不顾国家实际,厚赏群臣。

但这些正确的谏言,不能被采纳,司马光只好将自己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

1064年,司马光上奏《乞罢陕西义勇札子》,他认为当时在边防组织“义勇”使百姓“骨肉流离,田园荡尽”,希望朝廷审察利害,特罢此事。

当朝廷不予采纳时,他又连上六疏,并和宰相韩琦进行辩论,韩琦虽然无言以对,但手中有权,司马光也拿他没办法。

司马光因对谏官彻底失望了,借机连上三状,要求不当谏官,英宗批准他免去谏职,仍进龙图阁直学士。

12、编写史书,受英宗赞赏

1066年,司马光将《通志》以《史记》为主,编成《周纪》5卷,《秦纪》3卷,共8卷进呈英宗。

这部书的时间是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

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并给司马光二条明确指示。

一是接续《通志》往下编修,二是决定设立书局,并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自己的助手。

13、和王安石政见不同,退居洛阳编撰《通鉴》

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司马光。

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

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年盛,决心振兴祖业,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司马光20几岁就认识了王安石,而且关系一度挺好,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华,私生活超级点检,但政见不同走向对立。

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

1071年四月九日,他看到他的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因而被罢官。

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让范镇鸣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继续编撰《通鉴》,时间长达15年。

司马光编写时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生怕自己因疲劳睡过头,耽误编书进程,为此他特意命人用圆木做枕。

木枕圆、光且滑,身体稍稍一动,头便从枕头上落下,人会立刻惊醒,便可继续起来伏案写作,他称此枕为“警枕”。

司马光专心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他编写《资治通鉴》用的草稿就堆满了两间房子。

司马光前后共费时十九年,撰写出我国历史上继《史记》之后的又一巨著。

14、修完《资治通鉴》,得神宗神宗赏赐

1084年,十一月,《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

十二月初三日,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

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迁范祖禹为秘书省正字。

15、废除新法,致力编书

1085年,司马光六十七岁。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

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

司马光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要对农民施以“仁政”,

接着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

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司马光为废除新法,在《请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请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

朝廷废除了保甲法,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

司马光体弱多病上表请求辞位,但皇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正式把司马光拜为宰相。

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司马光在第二次回朝为相期间,辑录《国语》的精要,编成《徽言》一书。

又将《历年图》和《百官公卿表》增补、总辑为《稽古录》一书,形成一部“略存体要’’的简明通史,又负责将《资治通鉴》进行了最后的校定。

16、文采斐然的杰出诗人

他司马光还是一位文采斐然的杰出诗人,司马光存世之作有一千余首。

司马光的诗内容丰富,不仅融汇儒道,更是将民生的悲悯与隐士的人生追求贯穿在一起。他曾写过三首著名的诗词。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这词写于一个朋友组织的私人宴会上,上阕写他在宴会看见其中一位舞女的美姿。

她并没有浓妆艳抹,粉黛雾眉,却优雅脱俗,司马光本想着等宴会结束会会那女子。

最终理性战胜感性,觉得“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还有一首诗,《过故洛阳城》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荡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富有哲理。

司马光也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还有一首描写西湖的诗

西湖

佳丽三吴国,湖光荡日华。

鱼惊动苹叶,燕喜掠杨花。

云过山腰黑,风驱雨脚斜。

烟波遥尽处,仿佛见渔家。

司马光诗风平淡,意境又深远,思想与语言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美感与诗歌理路,读来让人遐想连篇。

17、拒不纳妾,和夫人相依为命

司马光的妻子张氏是龙图阁直学士张存的女儿,因为两家父亲是好朋友,两个人知根知底。

司马光20岁还没有去考取功名之前,就正式娶了16岁的张氏过门。

张氏是典型的贤妻。她心里善良,与司马光家所有的人关系都处理的特别融洽。

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想过纳妾生子。

张夫人却急得半死,一次,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再借故外出。

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女也跟着到了书房,随手翻了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

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还有一次,司马光到丈人家赏花。张夫人和丈母娘合计,又偷偷地安排了一个美貌丫鬟。

司马光不客气了,生气地对丫鬟说:“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

第二天,丈人家的宾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

张夫人终身未育,司马光就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司马康”,作为养子。司马光就如此和妻子相依为命。

18、为官清廉,典地葬妻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

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

他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

司马光任官近40 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可见他为官清廉。

19、病逝,百姓哀痛

1086年九月初一,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

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

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

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司马光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朝,心系朝廷兴衰,关心民生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他才华横溢,潜心研究历史,用15年时间写成《资治通鉴》,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他重情重义,知恩图报,对朋友讲义气,为朋友分担责任。

对妻子忠心,坚决不纳妾,还典地葬妻,真是好丈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133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82评论 3 3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784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0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0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07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04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59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0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21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8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59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8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93评论 2 3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4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