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八股文”
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本来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
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却出现了网络八股文。
文学创作本来是一个引起共情的精神产物,是作者对时代的阐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让读者读来,并引起共鸣的过程。
这个共情,应该是独特的,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也是带有时代特点的。
但是,现在出现的“写手”,注重的是“快餐文化”,只是为了博取眼球的短暂停留。
快餐的特点是“标准化”和“快捷性”,需要产生瞬间的“诱惑”。
于是,有些人利用人们的“猎奇心”和“娱乐性”,把写作制定成了“流水线”,包括格式、段落的设定等。
有些人看不到了商机,专门教人“写作”,并按照一定的心理需求来描述事情的过程,或者是利用文字的歧义性,制造让人好奇的欲望,从而引来流浪的瞬间。
虽然很多都是“陈芝麻烂谷子”或者是“搬运工”,但是,眼球文化不过是点击量的堆积,虽然是“碎片化”的无聊,但是,点击量的大量堆积,去引起了“从众效应”,乌合之众的从众心理在网络环境中引起了“蝴蝶效应”,尽管是一个“笑话”,但是引起的风暴却是真的,“网络暴力”由此形成。
即使及时制止,但是暴力一旦形成,后果就已经确定了。长期的“投喂”和舆论诱导性引导,带来的就是不确定性的“网络风暴”。
有些人利用这样的方式,采取流程化的写作方式,不断的引起网络风暴。反过来,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风口中,以便成就自己的“成功”。
于是,网络八股文更加猖獗,一个诱人的标题,一定没有求真的文字,一个臆断的推论,一个容易诱发共情的结论,一个标准的文案就出来了。
人工智能的介入,更是“锦上添花”和“推波助澜”,形成了写作产业一条龙的写手模式,似乎繁荣,实际上是无效信息泛滥的虚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