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三年,文旅增量投资锐减
综合原国家旅游局以及新旅界研究院的统计数据,疫情前的2017-2019年,文旅行业年投融资总额分别约为1.5万亿元、1.37万亿元、1.79万亿元。疫情第一年,2020年投融资总额约为1.62万亿元,疫情第二年,2021年投融资总额约为1.14万亿元。2022年统计数据尚未披露。
上述数据口径为政府或企业公开披露的数据,也可以说是新闻宣传的口径。有的项目涵盖地产或其他行业投资,有的项目数据虚高,因此,实际的文旅投融资金额要低于上述数据。不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文旅行业近几年的投资趋势。
疫情前,文旅投资处于相对活跃状态,即便是疫情第一年,企业对市场的判断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进入第二年,尤其是到第三年的时候,疫情直接将行业投资信心拖入了谷底,尤其是叠加大量房企暴雷的影响,估计2022年的投融资数据是“没法看”的。
二、疫情后,文旅行业依然存在投资机会
三年疫情,对文旅行业的影响确实深入而彻底。作为一个行业从业者和研究者,已经看到了不少企业或难以为继或关门离开,也有不少投资机构放弃了这个领域。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文旅行业终于迎来了复苏的春天。但经历了前些年的跑马圈地和近三年的疫情之后,文旅市场还有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呢?
答案是肯定的。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旅游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持续的,且不断升级的。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虽然目前国内有数万家景区和数十万家酒店,但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目前的文旅产品供给仍显不足。尤其是复合型、融合性文旅产品,则呈现出稀缺状态。
笔者认为,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来说,至少以下板块还有不少增量投资机会:一是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研学和素质教育产品,二是针对中青年群体的主题酒店和一站式度假酒店产品,三是针对中老人群体的休闲度假或康养产品。
三、可重点关注大城市周边区域
文旅投资是一个大话题,鉴于篇幅有限,本文重点从区位选择的角度提一个建议,即:重点关注大城市周边的文旅投资机会。究其原因:
一是离市场越近,机会越多。在《对旅游价值的再认识》一文中,笔者分析到,旅游需求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产生的,城市居民对旅游出行有天然而强烈的需求,同时,也更有支付能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目前的城镇人口已达9亿人。而北上广深等城市则聚集着中国最有消费实力、出游意愿最强烈的超大客群。在这些城市周边做投资布局,无疑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二是优质自然资源已难有入手机会。文旅产业的发展对资源有强依赖性,这点毋庸置疑。但经过40余年的发展之后,优质的旅游目的地资源已经被瓜分殆尽。硕果仅存的一些生态净土,目前也被国家严格保护起来,无法进行规模化的开发。因此,从增量投资的角度上来看,自然资源的权重已显著下降,区位的权重将显著上升。
三是技术创新带来了环境再造的能力。哪怕是几年前,人们都很难想象可以在室内场馆中畅快地滑雪,但随着融创文旅集团几大室内滑雪场的开业,人们在城市里、在热辣的夏天也可以享受滑雪的乐趣。除了室内滑雪场,室内冲浪、室内跳伞等项目,也越来越普遍。可以说,技术创新,也带来了旅游产品的创新,未来,旅游体验消费将不断超越地理空间和气候的限制。而这些产品将重点在大城市周边布局。
四是城市周边尚有项目落地的空间。最近几年,城市更新很火。毫无疑问,城市更新型项目是离市场最近的。但这些位于市中心的项目,大部分体量不大,对于需要一定空间和规模的文旅项目来说,显得捉襟见肘。而城市中心,土地和租金成本也更高,也直接拉低了投资回报。
综合区位、资源、技术、空间以及人力资源等多方因素,可以说,目前大城市周边是最适宜做文旅增量投资的区域。
至于具体选择哪个城市,选择什么样的项目,做多大规模和体量的投资,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