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思心舞
【个案情况】
这是一个漂亮的大一女生,带着较严重的焦虑来寻求咨询的帮助,这些焦虑反映在对学习和考试、对各种竞争、还有亲密关系等很多方面。女生的家族系统关系比较复杂:奶奶带着与前夫的四个孩子改嫁爷爷、生下父亲、爷爷在父亲十几岁时去世;父亲家的兄弟之间与母亲的姐弟之间以及案主的同辈堂表兄弟姐妹之间都有明显的竞争;父母双双出轨,从小被忽视、被贬低、被强制性地卷入父母的冲突当中。
咨询师的督导目标,一个是请督导帮助分析来访者的焦虑,形成概念化;一个是看自己对来访者的反移情。虽然督导老师明确只能聚焦在一个目标上,最后,还是对于咨询师的反移情和边界给予了一些建议。
【咨询理论/技术/方法】
两位老师都有动力学分析的扎实功底,S老师会更多融合家庭系统动力的视角。这个个案的焦虑症状背后刚好适用了这两个视角的分析。
S老师的家庭系统动力分析从焦虑症状入手看背后的渴望,再从家庭系统的三代去看这种渴望形成的原因,寻找来自家庭系统的资源,最后帮助其处理一些未竟事务,生发自身的力量。
P老师提出了动力学的工作方式:一开始咨询师不主动提话题,跟随来访者的叙述,逐步围绕家庭关系、成长背景,帮助来访者看见和理解真实的自己,对要什么样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
【个案概念化】
家庭系统的观点:
1、对学习的焦虑,核心是渴望优秀、有价值、被认可(来访者不想要焦虑,我们要帮助她看到想要的部分,跟这部分工作)。
2、为什么有焦虑和认为优秀才有价值?可以从家庭系统的三代去看:妈妈家庭里的重男轻女、处于中间位置要引人注意的焦虑;爸爸在家庭里存在跟四位同母异父兄弟的竞争、十几岁丧父,作为最小的孩子被推到隐形的父亲位置跟母亲相处;来访者在家族的同辈中也面临跟男孩子的竞争。
3、引导来访者看到家族中的资源和力量,比如奶奶带四个孩子改嫁的强大、爸爸少年丧父成长的力量、妈妈也在不断地外求寻找自己的价值,父母婚姻的坚持,等等。
4、引导来访者看到自身已有的力量:在不利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考上大学,在家族同辈中的优秀,等等。
5、下一步的干预:引导来访者看到焦虑来自原生家庭的渊源,从父母的关系中抽离出来、减轻压力,等等。
动力学的分析:
1、这是一个从小被抛弃、忽视和贬低的孩子,父母有外遇并将矛盾直接呈现给孩子,让孩子卷入其中(母亲拉孩子建立同盟反对父亲),进一步制造了生存焦虑。
2、案主害怕被抛弃,通过努力学习、保持优秀成绩来保全自己,将自己一直放在竞争的位置,认为胜过别人才有价值,女性色彩被母亲阉割。
3、来访者的依恋关系可能固着在口欲期,有潜在的独占意识,同时又用钱和物化的东西防御这种依恋,是不太容易跟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的。
4、这是一个想远走高飞又离不开家的孩子,内在有很大的冲突:一方面想出国、嫁老外,其实是想隔开母亲的伤害,另一方面,又离不开母亲对她的索取和剥夺。
咨询要帮助她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
【专业成长】
S老师的家庭系统的方法,既包含了一些动力学的概念化基础,也融合了后现代的资源取向,既理解历史、也面向未来。我理解各种心理流派技术在具体个案中的整合是趋势。不同的来访者、不同咨询阶段的侧重问题不同,可以灵活应用不同的技术。有些流派发展的本身也会有在哲学基础上的趋同和融合,有些则是不同视角的互补。
咨询师的反移情这部分,老师提醒得很好。这个个案中,咨询师与一位在亲密关系上有障碍的来访者建立了很好的咨访关系,给了在亲密关系上有缺失经验的来访者不同的客体关系,对于来访者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如何确立边界,保持亲密与设置之间的平衡很重要,其中态度、设置的稳定性很重要。
【咨询建议】
学校咨询往往不可避免学生和来访者的多重身份,督导老师也已指出了在个案中,咨询师受到了这种多重关系影响,会有突破设置边界、过度卷入的问题。个人理解,学校里的这类不可避免的多重关系,通常更多还是对学生来访者和咨访关系都是有利的,或许进一步还可以利用的正向因素帮助来访者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资源。所以对负向的涉及个人卷入过多这部分有所注意和把握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