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晚明的大动乱,多想到的应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还有那盘踞在东北的大金国。
真的只有这些吗?
前阵子,微信群—“明史群”里的一群友说:“奢安之乱把大明朝给拖死了,都是朱元璋的错”
奢安之乱?朱元璋?
如此厉害?何出此言?
群友口中的“奢安之乱”是明朝末年由四川、贵州一带的两位大土司奢崇明、安邦彦发动的反明叛乱。据说,这场叛乱从1621年天启皇帝朱由检称帝的第一年持续到1629年崇祯三年,这当中明军为镇压叛军派主力部队与之作战的时间持续了九年,从叛乱发动时间看,“奢安之乱”的时间较后来高迎祥、李自成的反明时间还要早。
我查看过一些关于“奢安之乱”的史料,这场横跨天启、崇祯两朝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甚至造成明朝多名大员为之丧生的动乱,之所以不如农民军那样广为人知,个人认为,一来,这是一场土司叛乱没有明确的目标且活动地多在西南的四川、贵州;二来,李自成的农民不但口号响亮还逼着崇祯帝自缢殉国,让那些忠于大明遗臣恨透了李贼(清朝入关时不也喊着这的天下不是从朱由检手里而是李自成那里夺来的嘛)
土司?电视剧里威风凛凛的大土司吗?
土司,一个官名,是中国古代只用于分封西南、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职位。
这种土司制度,也就是让少数民族自我管理的方式,最初始于元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继续延续此管理方式来治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彝族。并且为巩固边防、维护统一,许诺“土司”一职可以世代相传。
那问题来了,“奢安之乱”是发生在明朝天启年间,已经到了明朝末期了,它的爆发又关开国帝王朱元璋什么事?
顺着这条思路我发现原来此次叛乱的奢崇明、安邦彦他们祖上与这开国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朱元璋时非常看重贵州、四川的地位。当时贵州有一个土司叫蔼翠,是最早归顺于明朝的,每年都会向名明朝廷交纳贡品以表忠心。但是常年累月的战争,社会底层一步步爬上权力高峰的朱元璋逐渐变得多疑,对身边人总是带着防范的眼神,对于贵州一带的土司也是拉拢加防范的不信任。
个人看来,朱元璋虽然将他封为贵州宣慰司,地位也在各宣慰之上且赐姓“安”,表示对其看重,只是和这位贵州土司表面的相敬如宾,实际上这位大明皇帝曾明确表示,若没有宣召贵州土司不准离开当地半步,若有需要帮助朝廷征战,战争结束后贵州的大军必须立马回自己的地盘,这也能看出皇帝骨子里对贵州各族的不信任。所以,我们很难看到如同唐朝那般太宗皇帝李世民被少数民族人亲切称为“天可汗”。
另外,《明史》记载一件事:“洪武十四年,蔼翠死,妻奢香代袭。都督马烨欲尽灭诸罗,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诸罗果怒,欲反。十七年,奢香率所属来朝,并诉晔激变状,且愿效力西南,世世保境。帝悦,召烨还,罪之。”
看过由演员宁静主演的电视剧《奢香夫人》,想必对这位风云女子有所熟知。说的就是来自四川的奢香嫁给贵州的蔼翠,夫唱妇随一起协力治理水西,丈夫英年早逝后,奢香一人扛起维护贵州百姓的重担,洪武十四年有一个马皇后的侄子马烨,来到贵州后,对此地的少数民族极力鄙视,所以故意鞭打他们的首领奢香,来挑起事端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熟料识大体的奢香夫人识破马烨的鬼计,为了当地百姓忍辱负重到京告御状说明详细,最后皇帝赐死马烨,朝廷和奢香所辖地永远交好的故事。
对于《明史》中记录的这段历史,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一来马皇后的父亲只有她这一个女儿,根本没有什么其他子嗣,哪有侄子的说法;其二,历史上的马烨到贵州是在洪武24年左右,洪武17年他还在陕西任职。但有一点是可以证明奢香为表达对中央朝廷的拥护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陇第送到北京学习,这也看出贵州一带与中央微妙的关系。
这一面拉拢,一面防范的不信任,在朱元璋这里就已经种下了。如果继任的统治者不能很好的处理两者的关系“造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这次“奢安之乱”的两个头领,来自四川的奢崇明、贵州的安邦彦他们本来就世代联姻,刚提到的奢香就是四川首领的女儿,贵州土司的妻子。到了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那些被安排到西南的朝廷官员对当地百姓巧取豪夺,甚至据记载土司也未能辛免,让人心中增添仇恨。
恰逢东北一带努尔哈赤大军兴起,对明朝造成威胁,于是朝廷命令贵州出军协助镇压,并且还没有给配备足够的粮饷,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这样的事谁干?
本来就心存野心求一方独立的奢崇明,假意出兵,在审时度势的情况最终发起叛乱,建立“大梁”国,不久水西的安邦彦也打出反明旗号。一场轰轰烈的的土司叛乱登上舞台。
当时大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打后金尚且缺兵少粮,打农民军勉勉强强,再加上这“奢安叛乱”,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奢安叛乱后在某种程度对农民还是后金国都是有利的,大大吸引了明君的注意力,不得不分散出一些军队来镇压。人就两只手,你让此时的崇祯帝能咋办,这场叛乱把崇祯帝压的喘不过气来,把明朝这头老马给拖得迈不开步伐。
个人认为,奢安之乱虽然最终以明廷取胜,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的确动摇了国家的统治,是明朝四面楚歌情况下的又一次火上浇油。
不过,说这场叛乱的种子由朱元璋种下未免有些武断。采用拉拢+防范的措施,固然有不信任的源泉,但不是造成叛乱的根本原因,朱棣年间怎么没有反?土木之变时国家群龙无首那刻怎么没有反?偏偏到了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