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是来谈一谈孩子的成长问题。作为新人父母比如说我和我妻子,孩子没出生前就会偶尔网上查看涉及孩子成长方面的信息,甚至心血来潮地为孩子做了一个简单的成长规划,真是应了《知否》中的一句话,叫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文章说的是秦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提出出兵的条件是以赵国长安君为人质,结果赵太后不肯,诸大臣劝解无果,眼看形势越来越危急,左师触龙自告奋勇前往说服赵太后,这句话就是触龙在劝解过程中说的。应当说触龙能够成功说服赵太后,这句话的作用非常之关键。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他将来打算,这才有了后面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好处分析,最终让赵太后吃了定心丸。由此可见,中国父母爱孩子的传统历来悠久。
从古至今,正如皇家的“家天下”观念一样,平凡老百姓的家庭观念形成了中国人养孩子的特色之道,在讲究血脉传承的同时,要把孩子时时刻刻放在身边,把孩子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解决,尽可能用自己的力量为孩子的成长铺好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说孩子的成长有多好,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个有趣的现象,能够站在历史舞台中心的,往往是那些劳苦大众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有人会问皇家天子是吗?当然是,去看看大多数开国皇帝就知道了,要是后来那些子孙代代有能力、有魄力,也不至于出现改朝换代的历史周期规律。
目光从东方转到西方。西方父母和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态度明显不一样,西方父母是以社会为家庭,中国父母是以家庭为社会。把社会当做家庭,社会中所面对的,都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份内的事情,绝大部分要靠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把家庭当做社会,孩子在家庭中的定位决定了在社会上的定位。这可能也是高分低能、富不过三代、中国无贵族等特色论断产生的原因。想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你会发现四五岁的孩子还要父母喂饭,还要父母帮着系鞋带,还要父母帮着背书包,面临高考或者考研的还需要父母为他们看学校、填志愿、忧前景。这些绝大多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逐渐长大,能够为社会带来什么,我的内心有很大的疑问。孩子的成长究竟怎样做才算好?我的内心更倾向于西方父母的做法。
要想孩子有好的成长,做父母的还得做好榜样,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前不久,南方某省发生的虐待孩子事件,网上可以查到相关视频,视频中孩子的父亲母亲轮流对小女孩进行令人发指的殴打虐待,小女孩事后表现却非常淡定平静,可想而知这样的虐待可能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小女孩平静的表现应该更让我们警醒,坦然接受外部的恶意伤害,她的思维心性已经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由一斑窥全豹,不配做父母的大有人在,此时此刻说不定在某些地方正在发生着同样的事情。因此,做父母的还是应该具备榜样意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把孩子的成长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