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偶然在一个某公开课平台上看到一个很敏感的词汇“拾荒 ”
我从小到大对这个词看起来觉得很能理解,但是实际上又不会那么的亲切,或者是很熟悉的样子,虽然我们过的平常的日子里会出现过多次但是我还是不太理解具实际上的运用。只是觉得这一词是很高贵。
就这样我偶然看到一个很吸引人的标题就点了进去看了起来,首先那时候我还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标题叫做“纽约拾荒客”就这样我看了起来,最先看到是第一个主人公名字叫沃尔特,他看上去是中年老人,戴着帽子,追寻着每一个垃圾桶的脚步不停的找空的瓶子,就这样我就有点儿懂了什么叫拾荒。
拾荒本意就是拣破烂,或者拣瓶子的意思,到这里才明白拾荒真正的实际意思,但它也有更广阔的意义就是说常常引用到拾取不好的作品,教材和抓不好的人,和有的人自谦用语,如“ 一大名人说自己是个拾荒者”很明显。这样就显得很谦卑的姿态,当然啦不管怎样拾荒就是拾荒,实意未变。
第一个主人公的出现就这样让我奠定了第一次对拾荒者的态度和第一次的出现对他们的看法,当然了这个跟我们国内的拾荒者们有点儿不一样,沃尔特就这样出现了,一个60岁的越南移民,他告诉记者他拾荒了将近20年,他说拾荒就是一项全天候的工作,如果你不全天候工作,你就赚不到足够的钱。到这里我心想,难道纽约可以这样过日子,不是吗?这样的想法就出现了。
其实拾荒的人以前都有工作的,他们并非第一天就这样直接拾荒的,这让我感觉到有点儿欣慰,因为至少他们以前是有过工作的人们。
一杯星巴克咖啡,值五十个瓶子或者五十个罐子,2.5美金,一个胡桃和杏仁饼干以黑巧克力包裹,这个要值450个瓶子或者罐子,原来啊,在纽约捡一个瓶子可以回收到一个机器里面,这样就一个瓶子换5美分的现金,到这里我才明白拾荒也可以养活自己。
故事的第二个主人公是苏珊,她是犹太人,她曾经拿到过科学学士学位,然后投身于计算机产业,还为微软公司工作过,而现在她说她在帮忙城市保洁,这样的心态谁都会有吗?最高潮的部分来了,她和一个华裔女抢了瓶子,因为她的瓶子前两天被那个华裔女人抢了过去,她说今天我也要抢她的,但最后没抢过。很无奈,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到这里我是心里是别的滋味,到这里觉得到哪儿都是竞争关系,人都是竞争的环境里生活着。
又一个主人公,日本人,叫约翰,会一点儿英语,能简单的交流,以前的工作是在一个大楼里做着有关电脑的工作。这个是我见过的最有格调的主人公,因为他身边都带着一个棒球棒,因为每次他晚上在公园里睡觉时都有小偷偷他的瓶子和食物,就这样有棒子他当然不怕小偷了。
哈桑也是一个捡瓶子为生的人,他说“有些人需要钱才开心、我不需要、我不需要害死自己、或者死别人来赚钱”
最后一个主人公叫做莉莉,华裔女人,她是十年前认识哈桑的,当时哈桑帮她捡瓶子,后来他们一起每天去捡瓶子,虽然看起来觉得更像夫妻,但是哈桑眼里是觉得她需要我,然后我也老了,需要一个人,这样就很配了,不是非得爱情才能住在一起,喜欢或需要就足够了。
到了这里我更有了别的想法,虽然他们是天涯沦落人,但是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关系,需要或者被需要就这样过着自己有态度的生活,虽然都是以前有工作的人,但是工厂的倒闭,公司的裁员,导致了他们现在的拾荒。
最后一个瞬间,莉莉给约翰剪头发,刮胡须,莉莉说他不知道怎么刮胡子,然后他去理发店剪头发要40美元,就算他愿意付钱也没人给他剪头发,因为身上太丑了。就这样莉莉每次都帮他剪头发,刮胡子,虽然语言不通也不会交流,但是他们始终知道彼此的世界。
还有很多主人公也是一样的,他们是同样的一群人,甚至有点儿偏差和共同但我觉得他们是一样的。
整部纪录片展现了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最底层的人的一种对生活的难题的态度,一种我们无法体会的态度和行为。虽然每天都有新的拾荒者出现,但是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方法,做着最正确的生活方式,虽然有竞争,有争吵,也有为了一个瓶子打架的事,但是我看到更多的事一种爱和态度。
对生活有态度,虽然我们还没到那么难的地步,但是我们必须有态度有生活,不要抱怨生活给予我们的难题,我们要突破难题,因为我们是有态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