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西汉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汉朝的国力逐渐强大起来。汉景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彻继位,就是汉武帝。
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崇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汉武帝继位后,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和统一全国思想,开始推崇儒家思想,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的亲信掌管朝廷朝廷大权,如让他的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同时,汉武帝还重用许多儒生。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武帝下诏命令全国官吏推举'贤良方正',就是向中央推荐人才,然后中央再选拔考试,考试的第一名叫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人,今河北枣阳人,西汉著名思想家,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武帝召见他,向他询问治国策略。董仲舒把儒家的治国思想讲给汉武帝听,汉武帝觉得合乎自己想法,立即封董仲舒为大官。丞相卫绾建议:所推举的贤良,只要不是儒家的学派的,一律不予录用。武帝表示同意,太尉窦婴、丞相天蚡还推举儒生王藏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宣扬儒家,排斥道家,建议从此以后实行政治改革,不要再向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奏事。
但当时的窦太后还是奉行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并任命她的族人担任重要官员,经常干涉朝政,汉武帝的政策在实行时候受到的阻力非常大。当她得知那些儒生鼓动汉武帝不要向她奏事后,勃然大怒。她强迫汉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连汉武帝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免职,有的大臣还被捕下狱,甚至被逼死狱中。窦太后的族人很快就接替了这些重要职位,窦太后把持着朝政。
汉武帝深受打击,但他并没有消沉,只是默默等待。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兵死,汉武帝掌握了朝政大权,他立即驱逐了窦太后的族人,任命天蚡为丞相,提拔重用董仲舒等儒生。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所谓大一统,就是抑制诸侯,听命于皇帝。他说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皇帝就是天的儿子,称为天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皇权神授,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也要听命于皇帝。要想政治统一,就需要思想上统一。如果像春秋时候诸子百家那样,各有各的学说,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议论朝政,就无法做到思想统一,因此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说只提倡儒家学说,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国家的正统思想,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都禁止传播。选拔官吏一定要选用儒生,其他学派的人一概排斥。因此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在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
儒学教育制度建立后,标志着以儒家学派为教育内容的封建教育的开始,以后官员都是从这些人里面选拔。儒学教育的建立,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说正式取代了道家学说,确立了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和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对维护当时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的形成,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