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一个关于当代年轻人特点的由来以及去向的话题,个人观点。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思维已经内化为人的思维,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互联网思维有一个特点是标签,或者叫关键字,有了关键字才便于分类,便于搜索,是互联网时代的门脸。
我觉得当代年轻人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思维的标签化,这与在长期互联网交互中思维模式的建立有很大关系。
标签,既然做为人的快速识别窗口,往往离不开个性。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去个性化,集体主义与互联网,两者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的是去个性化的“个性化”标签。也就是说,普遍追崇的标签,更多是集体思维的趋势,标签更类似于一种累计加分项,而非个性化;而标签的明确化,更将这股趋势再次聚集,推波助澜,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物理叠加,尤其是显性标签的物理叠加尤其流行。我所谓物理叠加,就是1+1=2, 而往往没有因为内在联系发生化学反应,让你身上的两个标签催生出一种新的自我。
集体主义下的个人思想真空,是标签去个性化的土壤。他信力战胜自信力,既由于现实中自我力量的渺小脆弱导致,又被自我的孱弱恐惧所强化。
人皆趋利避害是本性。“利”的判断单一化,从而又短浅化,导致“趋”向单一化,所以社会上权与利所在之处熙熙攘攘,而反之则冷冷清清。人性的堕落已值得标榜,而美好的简单不如装逼。
美食千篇一律可让人食之无味,美女千人一面亦可让人审美疲倦。去个性化的时代,欲望的天平两端兽性与人性逐渐失衡,愈演愈烈。兽性是人的原始欲望,本能欲望,中性词,是生产力与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同时当笼子打开的时候,贪嗔痴也随之而来,天生带有一种内向矛盾张力。人性是人对“真善美”即科学,哲学,艺术的追求,是发源于社会又超越人类社会的力量,对人类进步,解放,幸福又巨大作用,是开放性的。而如今孰胜孰败,不言而喻。
中国之前2000多年的超稳定结构,内在张力使王朝周而复始,外向性开放性探索却非常少。既然对科学哲学艺术的追求是开放性的,就意味着是没有明确指向,多样化的,他们是向人类未知领域或精神高地的深入探索,比如科学研究,给人类不断带来惊喜,自然创造出新的,个性的。因为在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是人与非人之间的沟通,不存在对人的评价,所以人不受标签化,而使人个性化。而在人与人的社会结构中,张力犹如漩涡,将每个人拽进来。
人生而平等不敢说,但人生而不同,相信这个大家是认同的。人生而不同,如果标准与标签绝对化,那自然不利于和谐。
于是我们就前赴后继开始了我们的人生,甚至提前进入“流水线”,赢在起跑线,飞夺独木桥,食物链明目张胆,高下立判。有道是成王败寇,大家在链条上都很讲规矩的,愿赌服输。但人终究也是一动物,不过高级一些。无敌是多麽孤独。很多人谈不上无敌,小成功,小成就或者小确幸已经知足,那根驱赶你成功的鞭子可能也没有当年过独木桥以前挥的那么紧,那么用力。这个时候,思想真空可能就来了。安居者自得其乐,野心者追名逐利也。而那些链条中下者,尚无暇思考这些问题。显然新贵已经形成,只是不知“贵族精神”是什么。
人性本恶或本善,应该都不是。路西法与撒旦,人性有善恶两面。约束恶,使向善。
生存法则,自然法则,是优胜劣汰的兽性。社会本残酷,才需要人去关爱与互助。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好时代,有国家很好的福利保障,与各种力量兜底,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但既然是越来越好,说明还需要每一个人去努力。努力不仅仅是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努力也是做“无用功”,让社会宽容一些,给弱者更多关爱包容。
标签虽去了个性化,但导向作用却更强了。希望标签指引下,大家在为伟大复兴奋勇前进时能多一分风度,不要踩着别人。而这份温柔,也许就让标签渐渐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