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国平(1945-),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家,本书发行于2002年。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史怀泽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管风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的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并不证明有勇气,相反,有精神追求的勇气却证明了有信仰。
“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史铁生
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他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他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圆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边是信仰了。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维克多·弗兰克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年3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办人。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财富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它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地底蕴。
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
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
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
对于精神创造者来说,如果他们能够活到老年,老年的孤独心境就不但有助于他们与死亡和解,而且会使他们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
守望者并不直接投身时代的潮流,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这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
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
有信仰的人满足于说出真话,喜欢发誓的人往往并无真信仰。
一切恨都溯源于人的局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
当你为自己积聚财宝在天上时,你的心已经在天上;当你的灵魂富有时,你的灵魂已经得救了。
一切精神上的伟人之诞生于本乡何干?他们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不属于本乡,他们是以全民族或者全人类为自己的舞台的。
我相信了,虽然我的出生纯属偶然,但是,既然我已出生,宇宙间的某种精神品质便要以为为例来证明它的存在和伟大。否则,如果一切生存都因其偶然而没有价值,永恒的精神之火用什么来显示它的光明呢?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再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
“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引导的生活。” ——罗素
罗素,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吧外部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三个人称的方式来看自己。“我”:成为你自己;“他”:做自己的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你”:和自己面对面,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怀,诚恳交流。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或者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
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一切高质量的交往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
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做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做全,激起占有的热望。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的说,是包容了两者又在两者之上。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
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