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1500年前的刘宋王朝的京口,一个七岁的孩子做了一个梦,这个孩子梦见自己伸手采摘像锦缎一般的彩云。到了这个孩子三十岁的时候,他又梦见自己手执红色礼器跟随着孔子向南而去。做了第二个梦以后,他决定写一本书。他做第二个梦的时候正在佛寺里,但他没有梦见佛祖,而是梦见了孔子。这个孩子就是写《文心雕龙》的刘勰。这两个梦是刘勰自己在《文心雕龙·序志》里讲到的。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文心雕龙·序志》
“梦摘彩云”的梦为什么是七岁的时候做的这个梦?为什么不是六岁?为什么不是八岁?偏偏就是七岁?俗语有云: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大概这就是刘勰把自己的这个梦定在七岁的原因,或者说刘勰七岁能做这个梦的原因。这就揭示了刘勰日后所要成就的事业,有关于“彩云”的事业。刘勰梦见的是如锦绣一般的彩云,这里的“彩云若锦”是一个物象,指的就是“文章”。所谓“锦绣文章”。
他真的做了这两个梦吗?刘勰的两个梦从时间、梦的内容都很巧妙,有一定的逻辑,甚至把这两个梦的内容调换一下都不可以,刘勰做过这两个梦的可能性不大,当然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下做过这样的梦也不奇怪,但是时间跟梦的内容对应的如此巧妙,似乎不太可能。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梦起码应该是经过刘勰修饰改造的叙述。刘勰有没有做这两个梦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勰为什么要讲他做的这两个梦?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有的学者说是“唯象主义”。在中国人的叙述中习惯通过一个物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概念,比如月亮、红豆代表思念。欧阳修诗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风、月本无关情事,风、月只是一个“物象”,这一物象指代相思之情。刘勰的两个梦很明显也是物象,借以说明《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
“梦随孔子南行”刘勰自己说是在“齿在逾立”的时候做的。子曰:“三十而立”,三十岁称而立之年,“逾立”是指过了三十岁。为什么刘勰过了三十岁才做这个梦呢?或者说刘勰为什么要把这第二个梦定在过了三十岁呢?“三十而立”,立的是事业。刘勰把这个梦定在三十岁以后我想有两层意思,第一立事业,过了三十岁的刘勰想要做一番事业,这一番事业就是他七岁时做的那个梦,那个有关于“文章”的梦。也就是刘勰想要做的事业是有关于“文章”的事业。中国传统文人素有“三不朽”之说,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里就提到: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文心雕龙·序志》
上面的这段话就表明了刘勰要写一部传之后世的有关于”文章”的书。一方面是自己要“立言”;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七岁“梦在彩云”的那个梦。
第二层意思是确立了指导思想,什么指导思想呢?刘勰没有明说,而是通过“梦随孔子南行”这个梦来表达。按理说刘勰这个时候在定林寺跟随僧佑日日研读佛经、日日参拜佛祖,他应该梦见佛祖才对啊。但是没有,刘勰梦见的是孔子。这里刘勰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心雕龙》有《征圣》、《宗经》,圣指孔子,经指儒家五经。《文心雕龙》尤其受《周易》的影响最大。
综上所述,刘勰的两个梦想要表达的意思可以概括为,《文心雕龙》是一部以儒家孔子思想为指导的关于“文章”的书。
有人认为刘勰是因为做了这两个梦才决定写《文心雕龙》的,把刘勰写《文心雕龙》的缘由归结于这两个梦,这就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