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是对最近学习阅读的一个总结梳理,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碎片化的信息时代
在这个社交媒体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你手机只需要连上网,然后一刷,四面八方的信息就涌入你的眼前,像什么时事新闻,明星八卦,哈哈段子,你想看什么,它就能提供什么,等到我们意犹未尽地放下手机,才惊觉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而回想刚才看了什么,除了哈哈哈,仿佛什么有留下。
我们总觉得这是碎片化信息的锅,我们不能接受碎片化的信息,我们要通过整合时间的方法,让我们系统地学习。
这个说法,其实我也认同,想一想,每天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如此之多,但是真正能够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有多少呢?
答案当然是很少,但它们向我们展示了这大千世界,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我们羡慕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看见了很多人,但唯独没有让我们看见自己。
看得越多就越焦虑,焦虑自己被这个时代甩下了,焦虑地甚至产生了精神内耗,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终究还是影响了我们。
不过今天我想换个角度来讲讲碎片化信息这件事。
你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太过碎片化,你需要一个体系的知识来帮助你成长,所有你希望一个整块的时间,需要一份整合的资源,来做好这件事。
但信息本就是碎片化的,不论是一本书,一篇文章又或是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只不过它们的体量大不相同,面对一本书,一篇文章,你可以很轻而易举地完成对内容的整合处理,并从中获得想要的知识储存内化,使自己获得成长。
但互联网上呢?信息密度如此之高,信息范围如此之宽泛,如果你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获得什么,没有一个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心态,你很容易就迷失了,就像被困在信息茧房里又或是精神内耗里。
所以想要解决自己关于碎片化信息而产生的焦虑或者迷茫,实现路径也很清晰。
二、解决碎片化信息带来的困扰
第一种方法:主动精简,减少信息摄入(因为大多数信息对于自己的生活成长并没有帮助,只会徒增焦虑,控制手机电脑使用时间,恢复到让自己舒适的节奏中,让自己幸福就好)。
我认为这种方法挺好的,减少信息的摄入,并不意味着减少了对有价值内容的摄入,恰恰相反,当你选择了这条路,真正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不想要什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自己爱的人,在这个让自己舒适的生活节奏中,你同样可以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安乐,这样不是很好嘛?
第二种方法:刻意训练自己存储、筛选、分析、和整合数据的能力(处理高强度信息的能力),这种方法就是主动地迎难而上,通过增强自己的信息素养,让如何处理好那繁杂的信息不再是困扰。
三、提高整合数据能力的具体操作
1、从存储信息开始
存储很简单,也是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一些辅助软件,如noteAPP,抓取网页中你认为优秀的文章,就像在B站看视频,觉得好的可以收藏,以便之后观看。二是一个“笨”办法了,复制网页的文章内容,然后粘贴到Word中。“笨”办法往往也可以起到优秀的效果。
这是最简单的一步
2、从管理信息开始
管理信息同样分为两个部分
当你的信息量不大,就某一个主题摘录了一些优秀的内容,那你可以采取树状结构,就是电脑文件夹那样的方式。
通过树状结构,可以很清晰明了地将一个主题包括这个主题下面的子集呈现出来,同样直观地看见其中的联系。
第二类方法,在信息量特别巨大的情况下,运用网状结构
每一个节点都对应一个“概念”或“idea”,节点与节点之间产生关联,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从图谱线条的走向和稀疏可以了解信息的整体结构和变化。
这个方法我认为就是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关键的一环了
有个很经典的问题,为什么我的收藏夹老是吃灰?
在这里我简单地谈几点,当然这也只是围绕着今天这个话题来谈谈的,或许比较片面。
1、想一想我们为收藏这件事付出了什么?
现在不论是B站还是知乎或者其他的自媒体平台,看到优秀的文章,你初见觉得惊喜万分,想也不想地就点了收藏键,然后呢?就划走继续去浏览其他的网络内容了。因为你觉得你收藏了,你以后肯定会找一个时间好好地把收藏的内容深度阅读,肯定会好好学习的。
但想一想你为收藏这篇文章付出了什么?一次按键,没了,既没有思考,也没留下评论,如此低廉的代价,你就觉得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想起这篇文章,并付出超过现在百倍的精力去好好阅读?你觉得这样的可能性大吗?
更现实的就是,你收藏夹收藏多了,你点进去是一步,你还得翻阅,还得想起,这个功夫都不一定有耐心去做。
2、总是觉得未知的更好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信息发达的时代,真的,你想找一个主题相关的知识,搜索引擎,专业的垂直网站,那信息,你翻都翻不完。面对着天量的信息,面对着这没有边际的信息,心里就会发慌啊,因为你感觉自己失去了对知识的掌控感,你总觉得自己漏掉了一些关键的知识,你就觉得自己学的内容比不过其他人,就落后了他人。
总觉得未知的更好,更加全面,更加优质,自己手上有了一门课了,还没听多久,突然看到介绍宣传说令一门课程如何如何,觉得自己要是花同样的时间学现在手头这门课,不如换到那门课,周而复始,去网上不停地寻找收藏,一个主题下的课程,能收集好几门,然后自己看着自己的满满当当的收藏夹,觉得又舒了一口气,因为那种对知识的掌控感回来了。
但在回头看呢?时间全花在了对课程的寻找之上,连一门课都没有学完,这样的收藏真的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吗?
3、没有链接
这个原因我觉得和我今天这个话题最为相关,什么叫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你自己成为一个体系时,你不再只是说写了那么一两篇文章,发表了一两个想法,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学习、生活、运动、婚姻、家庭、育儿,这些大的主题,都属于你,但它们又太泛泛而谈了,你需要像之前提到的树状结构那样,逐渐地细化,分配到足够明确的,看的见执行方法的子话题。
它们共同构成了你的生活,你的生活与它们息息相关,但它们是独立存在的吗?当然不是,或许它们是一个个单独的节点,是一个个单独的概念,但是当你认识到它的那一刻,当你认为它是有价值的,是可行的,这个节点,这个概念,就和你其他的节点之间产生了关联,就比如说你在阅读上看到一个原则性的概念,你会把它应用在工作中,应用在家庭中,它们产生了关联。
而一次次的应用,一次次地关联,都在不断地强化着你对这个概念的信念,你觉得好用,是否可以扩展到其他方面,是否有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地改正。
这个概念就深深地嵌入了你的知识体系之中,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但如果想收藏夹那样,你和这些作品建立了链接吗?没有,或许你只是突然起意,想要了解相关的信息,甚至觉得不错有价值,但是那又如何?在后来的时间里,如果没有那样的契机,你难以再和这些知识建立链接,建立不了链接,又怎么会选择花更多的时间,去深入学习,甚至加工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呢?
四、随想录
说到这里,其实也大概能看出我想说的一点了,如何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是要做一个“自引”的人,不论你学到了什么样的知识,不论你是从哪里学到的这些知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将它们真的吸收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了。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引”,最开始这个概念是说不断地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提到的概念,在结合新的现实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进行一个回顾,又能结合当前现状进行总结。
回到自身,一个人的想法观念不会发生变化吗?并不会,或许短时间一两个月,长则半年一年,回过头再去想某件事时,想起那时给出的观点,或许觉得并不认可,或许觉得有了新的体会,总是回顾自身,记录下来,就能更加清晰地看见自己是如何发生改变的。
就像一个知乎问题下的答案,你今天写下了,但不意味着这个答案就固定了,你可以增补,可以删减,可能你学习了一些新的概念知识,想起那个情况,发现或许可以用上。表达出来。
在这个不断回顾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建立链接的过程,新的节点与旧的节点,组合成了新的脉络,而作为亲手创建这一些的自己,你难道不能发现这些在你身上的改变?
当然,这个工作量,我认为是巨大无比的,一个是理清自己现有的知识脉络,清楚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有着怎么样的信念,二是不断地增补,不断地补强,不断地修正,不断地记录。但,当你做这件事,在开始之前,你就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它绝对不是抓抓紧半天就可以弄完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像蜘蛛结网,蚂蚁搬家,但是当你投入了时间投入了精力去整理好这些与你息息相关的信息,在接下来的应用中,就会更为便利,更为得心应手。
五、从表达开始
接着上面那点,当你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时,那绝对不会只有你自己的文章内容了,你会阅读,你会交流,你会参考,通过这些你会搜集一大批的优质的文章和概念内容。
如何将它们好好地利用,充分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
有个可以参考的办法,参考自《学会提问》
大致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当你需要借鉴其他作者的观点时,把相关表述的文章找出来阅读,找出每篇文章里的叙事重点、作者的主要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具体证据。在这个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转述,不要带入自己的情感。
第二步:在明白几篇文章基本观点和论据的基础上,可以横向比较各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的异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什么样的论点成立,什么样的语境中论点不成立,有哪些欠缺、没考虑到的、或者受限于环境观察偏误的,每篇文章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能看出这些来,你就可以建立批评和价值判断了。因为这个时候你的批评是有的放矢建立在充分的理解和比较观点和论据的基础上,避免了立场先行,不是看不顺眼就一棍子打死,也不是跟你观点不一致就判定没有价值。
通过这些步骤,你等于是为某个知识点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系统库,呈现了信息与信息、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它们不再是散布于网络大海中零星的知识浪花,随着涨潮在岸边拍一下就退回去了。经过你把它们收集起来,分离归类,再汇总分析,知识库的一小角拼图就这样慢慢显现出来了。
六、实践与应用
其实学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地享受阅读学习的快乐吗?当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是,我们希望通过对于这些知识内容的学习,真真切切地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好的改变,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这才是目的,你做的一切都应该是围绕着这个目的来做的。
书确实可以帮助你获得一些知识或者带给你新的观念,但书里有你的生活吗?没有,你得从书本里出来,回到现实中来,结合着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身体力行。
有些知识很直接,如学习一门技术课程,或者是健身运动,这些方面的知识,你有了需求,你去根据这些需求寻找相关的知识,并积极运用,那你就可以很敏锐地察觉到知识对你带来的改变。
但有些知识,就比如说沟通的技巧或者社科方面的知识,说句实话,光知道个原则,你根本就处理不了现实中发生的状况,甚至会让你碰的灰头土脸的,你能说是因为书中的原则错了吗?不能,因为可能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引,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
你要做的就是观察,观察环境,观察他人的言行,想想如何结合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做好,问题在哪里,怎么对这个原则进行一个修正,让它适合于自身。然后你还是得用啊,你要再去实践,看通过上次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否对自己的社交生活发生了一个积极正向的改变。
切忌不能因为看了几本书,觉得自己的理论基础高于他人而沾沾自喜,甚至沉迷于理论不愿意回归现实,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不论学习什么,它都不是最终目的,它是手段,帮助你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并如何把这种意义在你生活当中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