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哑谜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是一段颇有故事情节,有场景感的对话。

我以前给企业讲课的时候,经常引用这段话,这是论语当中一段打哑迷的地方。

论语中的对话中,孔子基本上都会把答案说出来,他是一个热心肠,生怕对方听不懂,他与庄子飘然冷静,置身事外的处事态度是不一样的,也不像老子给人一种高妙的感觉。老子似乎觉得他的道理说出来一般人也受不了,所以他说话比较深奥,玄妙是让人听了之后要反反复复琢磨的,老子是个很好的教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仅这一句就可以让人们思考琢磨2000多年,这是老子的高深之处。

总之孔子是个很慈悲热忱的人,她总怕别人听不懂,所以把每个道理都掰开了,揉碎了,试图让大家理解清楚,只有这一段,他没有把话说透。

此时的孔子已经70岁左右了,而陈仓作为孔子很年轻的学生,都已经当老师了。

想一个场景,有一天孔子在院子里散步,他已经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家了,他缓缓地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思考的事情始终有一个核心贯穿着。

曾子说:是的,我知道。

听完曾子的话,孔子就走开了。

我想,孔子可能本来还想继续说下去的,但是曾子张口就说自己知道,孔子就想:算了,无论是你是真知道,还是不想知道,我都不说了,然后就离开了。

孔子走出去后,其他的学生就问曾子,夫子说的一以贯之指的是什么?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综合素一个试纸做事,一个试纸待人做事,要秉公办理,要尽心尽力,要忠心待人,要懂得理解和尊重,要以诚相待。

贞子经常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城内重视的人,做人做事要公正,要尽心,做人要推己及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与他人相处才长久。

做到忠恕,既会做人,也能做事,真只看来最高的境界莫过于此,这就是他认为的吾道一以贯之的一。

很多人反对争执的观点,南怀瑾先生以及其他一些对论语进行训释是的学者,都认为曾子说错了。我存在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问曾子问题的,这个门人是个很年轻的人,比曾子的境界还要低一些,当年轻人求教,孔夫子说的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意思?不愿意跟他解释的太复杂,不会说:一如同禅,一就是道,这样有些玄妙的话,他也怕年轻人听不懂,所以增值鼓励年轻人把事干好,把人做好,做到忠恕的境界就够了。

第二种可能是曾子确实没那么聪慧,因为孔子评价过参也鲁。认为增参资质平平,但他肯下苦功夫,所以后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从曾参的先天条件来看,他或许真的无法理解孔子的境界,他所能触及的境界就是忠恕。

为什么我们认为孔子说的一以贯之的一,不仅仅是忠恕而已?

什么叫一以贯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发源端能够生发出世间所有的事众合数,只是表明我们该怎样好好做事,怎样与人相处?这当然也是人们应该去追求的境界,但仅仅做到忠和恕,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内心,该怎样追求道,都无法从忠和恕两个字推演山山来。

忠和怨只是我们应对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肯定不是最底层的核心逻辑。

对佛教来说,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时空世间万物都有着因缘,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独立,永恒不改的。

对老子来说,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是到到又是不可描述,不知道,说不清的。

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有人说是人仁者爱人,你内心有别人,你做任何事情都是从人出发,他能够生发出各种各样的美好的德行。

我的观点和孟子比较近,我认为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一很有可能是反求诸己,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一句话,概括了一个人在做任何时候遇到阻碍时,不怨天,不尤人的态度,不愿天不尤人,是孔子的原话。

孔子还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国家让我做官,我就好好做官,国家不让我做官,我就回去教书,他从来不抱怨,从来不满腹委屈的问为什么他们那样对我?他做所有事情的核心都是反求诸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答案,找解决方法。

在这段话中,孔子是在打哑迷,对于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含义,也没有正确答案,大家可以自由吸收,对自己有益的观点。

我推荐的观点是一是反求诸己。但你要把它想成仁,我觉得也没错。因为人和反求诸己之间是有联系的,当你能够做到反求诸己时,也就能够做到仁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