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女生叫Nancy,8岁读二年级,她从小特别喜欢画画,父母就把他送到了一个画画见长的学校。每一天,Nancy都会在学校画一幅画,画完以后会把这幅画叠得整整齐齐,放到书包里,然后带回家里去。回到家父母就会拿出这个画欣赏。每一天这个时候父母都会夸赞Nancy,说你这幅画画得很Nancy也是很开心,得到了正向的反馈。可是今天有一个特殊的事情发生了,Nancy在学校画了一幅画,这幅画是讲他跟父母到海边游玩的场景,于是他画了海水,画了海滩,画了树,甚至画了远处的山峰白云等等。
这个时候画完了,Nancy正在欣赏自己的画作,可是老师过来了,说Nancy你这幅画画得很漂亮,但是你这幅画有一个小问题,你的构图全部都偏向画面的左边,所以右半边显得很空。从构图的角度来说,老师会建议你要在右半边给它加上一只海鸥,加上一点什么东西。
于是老师就一边说一边就在他的图画的右边画了一只海鸥。老师画完以后,请留意,是老师自己拿笔画上去的,画完以后老师还说,你看Nancy这样一来整个画面是不是就很均衡?可是老师没有留意到这一整天,Nancy都闷闷不乐的,当天Nancy回家就把这幅画带回去,她不像以前一样兴高采烈,也不像以前一样把书包里头叠的整整齐齐的画面给它拿出来,交给父母,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有点闷闷不乐。
妈妈发现了就问她,Nancy为什么不开心呢?你画的画呢?这个时候不是从书包拿出来,整整齐齐的,而是从裤兜里面摸了半天,摸出来一个揉的皱皱巴巴的纸,妈妈一看说,怎么把画揉成这样呢?一边把揉皱了的纸铺在桌面上,一边抚平褶皱,说你怎么把画给揉了呢?妈妈觉得你这幅画画得很好看的,尤其是这只海鸥。
这个时候Nancy就哭了,委屈的眼泪哗哗的往下流。父亲这个时候看到了,就过来了解了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父亲觉得这件事情可大可小,说小了只是一幅画的事儿,说大了感觉孩子的情绪挫败很严重,不要因为这个事影响他对画画的热情和兴趣。于是父亲就决定去找老师聊一聊这个事儿。他去找到老师的时候,老师坚持认为,从专业的角度应该在这边右边画上一只海鸥,并且拿出了一些专业的论据,说你看我以前培养了多少个获奖的作品,多少获奖的学生,坚定的认为这个地方应该画上一只海鸥。
父亲觉得我跟你说的不是一码事,我说的不是这个画海鸥本身对错的事儿,而是孩子情绪挫败感的事。于是乎父亲就找到了学校的校长,可是校长袒护了老师,这个父亲就找到了教育局,教育委员会也袒护学校,认为父亲有点小题大做,结果倔强的父亲就把学校和老师给告上了法庭,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说孩童的教育究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法院也举行了听证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法官听到Nancy说了一句话,说我印象中去跟父母去游玩的时候就是没见到有海鸥的,于是法官就判这个Nancy获胜了。
故事讲完了,法官听Nancy说的是,我跟父母去游玩的时候,没有看见有海鸥的。什么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有了海鸥,就不是我去跟父母游玩所看到的画面,那就不是我的画。
这个故事背后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师从专业的角度,从为别人好的角度强行给他画了一只海鸥,可是Nancy并不买账,她觉得这不是我要的。
就是你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需要,如果你强加给别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必然引起别人的反感,特别是对于孩子,因为他们无力反抗,这种强给会变成一种欺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