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个曾国藩》读后感
并不了解曾国藩,在此之前,觉得一个能在晚清的局势下身居高位,得慈禧赏识,还干实事的人,本以为应该会是个天资聪颖、极尽圆滑之人,反观本书中的曾国藩才发现似乎并不是一个天才型选手,一路走来几乎全是努力和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是个跟自己较劲,一生都在矛盾中挣扎之人。
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为了坚守信仰奔赴战场,这对一个文弱书生来说大概真的很需要勇气。后又排除万难开展洋务运动,自始至终步步为营、生怕行差踏错,他一生恪尽职守、为国为民却在天津教案一事中名声扫地。谨小慎微却还是没能逃过一个孤儿寡母的多疑王朝对他最后的毁灭。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展示曾国藩不同寻常的一生所为,作为简单了解曾国藩的启蒙读物是相当不错的,篇幅精简,站在曾国藩的视角上对他当时的处境的心理描写很有代入感。
我没有资格去评价一个伟人的一生,只希望能理解和学习到他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希望从他身上获得一些能量。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很多曾国藩对自己做人、为官的要求,他坚持的“日课十二条”,但凡我能坚持一条我都会佩服我自己。
自律很重要,坚持更重要。一个人若能在正确的事情上长久的去坚持,我相信,结果必然不会辜负他。
他不仅对自己的要求苛刻,对身边亲近的人亦是如此。他给自己的妻女列下一日要求清单,“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中男子“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从早饭后开始不得一分空闲,还要定期检查。他要求家人勤奋节俭,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众不贫贱。”
在当初的封建体质下,那些旧社会的标准可能和现在的标准有些大相径庭,但曾国藩的高度自律和顽强毅力依然让人肃然起敬,值得学习和赞扬的地方依然非常多。这些种种,都值得反复回味琢磨及借鉴形成自己的思考。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必然会有很多收获。
在曾国藩看来,人的认识,相对容易达到较高层面,但人的行动,却往往离自己的思想很远。这种知与行的分离,让人们很难修得正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重要的是自己的行动,只有积跬步,才能至千里。
为什么说“道理我们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可能就是思想往往较之身体超前。判断对错容易,不犯错却很难。我们都知道要努力学习,要提高自己的能力;都知道要坚持锻炼,要保持健康。但行动却很迟缓。
知行合一,无论旧时还是今日依然是一生重要课题。
读书,在曾国藩看来,不仅仅是学习,更重要的,还能克服骄惰、奢靡以及浮躁的性情,让自己随时随地都能沉静下来。
现在的社会生活缤纷多彩,新鲜事物比比皆是,认真沉浸下来,好好享受孤独,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或没时间或没心思。“克服骄惰、奢靡以及浮躁的性情”是我当下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读书,是曾国藩给我的建议。
那个腐朽衰败的政权,岂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只能因势利导,顺着它的水流,做点事情。
纵观书中描述,大抵开始时,曾国藩也想凭几之力改变些什么,后来无法改变的事情太多了,他更修身养性,做好自己。“只能因势利导,做点事情。”
漫漫一生,我们必然经历很多无法改变的事情,社会之大,也必然不能事事如我们所愿人人如我们所想。我们不可能改变世界,不可能改变别人,所以我们只能改变自己。但我们改变自己是为了迎合世界吗?其实并不是的,我们只是换一种方式与世界相处。
我们还是我们。
他一生循规蹈矩,“立功立德立言”,可惜那个腐朽多疑的王朝不允许一个神话、一个榜样的存在。只有神话的破灭,榜样的倒塌,那个自私专制的政权才不会感到威胁。
读完这本曾国藩,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难受,既是佩服却又感到唏嘘。何以如此,大概是觉得他一生坎坷、谨慎,没有一刻活的潇洒自在。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说曾国藩是有一颗出世之心的,希望回到自己的山村中,做个世外桃源的员外,夏日赏荷,秋日观山,冬日品茗......然而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般惬意、自由自在的生活。
终究心疼他太累了。
可能也正是如此吧,为常人所不愿为,所以他是英雄,是圣人,他捍卫了一个时代的尊严。做个聪明人不难,做个无私的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