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谁的?
家长们当然理直气壮地说:是我的!
这话也对也不对。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法。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我的”?如果说是我生的,这可能是对的;如果说是依据法律确定的,也可能是对的;但是,如果说归我所有,那就不对了。
对家长而言,孩子是我,只存在于生物学意义和法律拟制两种语境条件下是对的。孩子不是物,不能成为私人财产,所以,孩子不能归家长所有。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享有独立的民事的权利。在人格上孩子与家长是平等的,同样受民法保护。在法律上孩子绝对不归家长所有,哪怕是尚未出生的胎儿,法律也充分保护其独立民事主体的地位及权益。我国《民法总则》第十六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许多家长在意识中仍然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归我所有,并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平时的言行中。比如无视孩子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
中国一般民众的亲子法观念受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影响较深,“父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三纲五小常”论遗毒远没有清除,家长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存在孩子是自己私人财产的残留。现代亲子法的核心精神是“子本位”和“社会本位”,强调的是孩子利益最大化和适度的社会干预,尊重和保持孩子的自主性,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要担负起现代家长的职责,就必须学习一些亲子法方面的知识,从法律上了解和把握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我国的亲子法并没有象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那样单独成篇,而是主要内容集中在《婚姻法》和《民法总则》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家长们抽出一些时间,学习一些亲子法知识吧!
雨检关工委“微信家长课堂”第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