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简介放在前面:
小说讲述了一位世俗意义上非常成功的证券经纪人,突然舍弃所有的身份、地位、金钱,抛弃贤惠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去巴黎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月亮也许就象征着理想,而六便士象征着现实吧。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却偏偏要抬头看月亮。也许我们大多数人不仅没有他身上的艺术天分,也没有遵从内心声音、追随自己灵魂的勇气。
开始看到书名,我联想到的是《小王子》,还以为是那惯有的寓言故事。整本书读下来,似乎跟月亮和六便士都没有关系。但是能感觉到处处隐喻梦想和世俗的物质生活。
翻开序言,就如同进入了毛姆的世界,不管这本书的主角是思特里克兰德还是以高更为蓝本(看了序言我一直以为是根据一个叫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画家为原型改编的)。这个画家的一生都是令人着迷的。有多少人没有勇气,或是一生都在积攒着,匍匐着,最后就差那么一口气去做这个决定。他的决定让我感动,虽然他违背了所谓的道德,抛妻弃子,但是人忠于自己有什么错呢!背叛别人那不叫背叛,最可怕的是背叛自己,连自己都背叛的人,很难对得起谁吧。
以前喜欢看小说,把世界冠以美之名,好像所有的故事都是浪漫的巧合被上帝早就安排好了,觉得这种巧合发生的几率接近100%,幻想着每个人都有以小说为蓝本的宿命。只能说我很羡慕爱看小说的人,甚至漫画,毕竟从小说中过渡到现实没有那么容易,除非你沉迷小说。
当小说在我眼里变成虚构的产物,或现实那不加以美化的成品,它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小说里搭建的东西不再令人神往,我不再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小说的主人公,转眼,我希望从真实人物改写的篇章中寻找他们的命运轨迹,从而推算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不相信算命先生,转而愿意被自己蒙骗。
现在我何尝又不是带着功利心去读这本书,依然固执的靠近别人的命运。仅仅因为看到了四十岁才开始实践梦想的画家这个人设,我就沉迷了。老觉得画画是一个绝对的艺术,是一蹴而就的。作品很伟大,可是对我来说却和历史一样枯燥。
通过毛姆的文字,我喜欢上了“思特里克兰德”(刚读完此书,我还不知道他就是高更),对他临死前让妻子把他瞎着眼完成的壁画烧毁产生一种敬意,在我心里油画又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让人忍不住好奇。
合上这本书,心情很复杂。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浓缩成几万字的文字,好像他的一生都跟着变得短暂且容易逝去。
当我以为能够彻底从这个故事中抽离出来的时候,很凑巧,在去食堂的主干道上,正好赶上了一年一度的书展会,也就是打折的书摊。
和煦的阳光洒在地上比巴掌大的梧桐叶上,不那么炽热的光影更显晚秋的料峭。
新墨未干的臭味被塑封,等着它的读者带回去,每一本待开封的书的味道都是独特又唯一的。
几块大小不一的隔板临时搭建的书摊引来了一批又一批驻足的同学,上课的人流逝去,主干道上出现了一个身影,立马让我神经质地想起了“思特里克兰德”。
套在亮橙色环卫服里的老大爷,慢悠悠地拉着邮绿的大桶,而他眼里没有“空水瓶、易拉罐”,他的眼睛一直都没有离开书摊,配合着他蹒跚的步子,很难说他是不是故意走那么慢的。
摊主终于码完了书,转身从背后的纸盒子里捧出来一摞画报。不知道是不是我因为刚才看完毛姆的书变得有些敏感,一眼就看到了被压在中间的高更的星空的一角,想着绝对是油画。
一种命运安排的感觉让我抽出了那张画报,看到那张星空的画报的时候,心里一阵狂喜,真想找个四下无人的地方然后蹦跶。
后来又在一个一直追的综艺节目听到了高更的生平,想着这故事怎么这么像…
大概距离我看完这本书过了半个月我才知道真相,这种感觉真的挺奇妙的,我总算是绕回来了,扣子扣对了位置的感觉吧。
当很多美好的事情都环环相扣,会让我感觉被命运眷顾,喜欢把自己当天选之子,虽然现实困窘,和路边的野花一样生得卑微,可是,总有一天会被哪个可爱的人看见,于是这一生也能见证一场美丽的爱情。把自己开得灿烂些吧,让人们无法忽视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