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思维”是一种(心理)状态,因此严格地讲它只算“具象”而非“思维”,因为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在心理学的视野下,与心理状态是有着本质不同的。——李克富
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越广。
思维的内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外延:1.按思维形态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按解决问题的方向分类:复合思维、发散思维。3.按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类: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由具象思维,我想到了“物我两忘”。物我两忘是一个汉语成语,属于古代美学概念,指创作时艺术家的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
沈约《郊居赋》云:“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兼忘。”其意源于《庄子》。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庄子在描写工匠倕塑器物时:“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是说: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能丝毫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形神而俱备。庄子借技艺来打比喻,其目的在谈道,然得道者的境界与艺术创作凝思入神时,微妙的精神状态,恰有某种程度的相合,故后世文艺家以此境来论艺。如:苏轼《书晁补之所藏文与可画竹》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庄子善于体会物情,通情以应物,故能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彼是外物,我是自我。自我是在与外物相对立、相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假如一个人从来没跟任何人、任何事物打过交道,他是不可能产生自我意识的,而当人与物发生关系之后,物便进入内心。在哲学中,这种关系被称为主体——客体关系。“我”自然是主体,而“物”是客体,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
古代哲学家一般认为,物我两忘的境界有三:
一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三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三种境界,就是从“有我”到“忘我”的境界。物我两忘的境界,体现在超越自我、超越自然的心境上。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是物我两融,即天人合一,亦如“人在桥头走,桥走水不流”的心境。
有个禅故事,说到“无相”和“自性”,其实,都和具象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光涌禅师第一次拜见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回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追问道:“既不像佛,那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说:“我用这句话来考验人已有二十年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而今天你的回答,真是凡圣两忘,情尽体露!”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人不像驴马,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唯有见到“自性”,那才是“无相”的真缔。
具象思维,是物我两忘的状态,是“无相”的真谛,是咨询师神入、神思、同感、共情的至高境界。
在杨凤池先生著述的《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一书中,对具象思维有如下解读。
书中说,《文艺心理学》)中有这样的概述:
一个画家在聚精会神地欣赏一棵古松,那棵古松对于他便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观赏的一刹那中,他忘却了这探古松之外,还另有一个世界。眼前的世界仿佛是一种梦境,……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以下图为例:
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请问你看到了什么?它是活的,还是死的?
如果是这种回答:“我看到一张照片,照的是一朵花,红色的,属山茶花,秋冬季节可盛开……”这是抽象思维的表达。
如果是这种回答:“这朵花很鲜艳,很芬芳,娇艳欲滴,美不胜收……”这是形象思维的表达。
而且,按照这两种思维方式来回答的人,都只会认为这花是死的。因为无论怎样,它也只是一张照片而已。如果花是活的,它就应该在自己开放的那个地方继续存在。
但是,如果我们看着它发呆,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感觉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攫住了,从而忘了时间,忘了空间,忘了自己,仿佛自已就成了这朵花,就绽开在这里,震颤着,涌动着,无思无欲,无始无终……那么,这朵花就活了,因为我们全身心地沉浸于这朵花中,去体会它的感觉,把自己全部的生命赋予了它,它也就有了生命。
这就如同禅师说禅,他需要借助一些公案或事件,使用一些精彩的间答和互动来说禅。这样还是没有说出什么是禅,但是有心的人就会“悟”到什么是禅。运用具象思维时,可能处于某种特殊思维状态,这种思维的结果不能言传,只可意会,可以“悟”出来,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灵沟通,有着巨大而畅通的能量传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灵”状态。
很多初学的心理询师,十分热衷于学习如何帮助来访者,也学习了非常多的技术,比如萨提亚、格式塔、行为疗法、心理剧、叙事疗法,等等。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具象思维,来体验来访者这个活生生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心理咨询的工匠,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南辕北辙,走错了方向。
如果咨询师只会使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只使用理性和感性,就没有进入来访者的内心,对这个人就没有“悟”的感觉。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心理动力矢量的感觉,然后对来访者做进一步帮助呢?
心理咨询师应有运用具象思维的能力,才能在每个咨询单元的每个瞬间,辨别出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咨询师必须自己先有了来访者的感觉,才能再使用来访者口吻,说出来访者的心声。来访者会感觉“咨询师非常了解我”。
这样,咨询师就可以在每一个瞬间,都能指引来访者,从低级向高级的健康状态前进。如果来访者说他非常饿,但心理动力指向的却是垃圾堆或者厕所,咨询师就要赶紧把他思维扭转到菜市场或餐厅去。如果咨询师没有深入体验来访者的感觉,而只是生硬地、理智化地跟来访者对话,来访者是不会认同的。这就如同高级催眠师,并不是催眠别人,而是先催眠自己,才能带领着对方进入催眠状态。
把握了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咨询师就会自然而灵活地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如果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是指向家庭成员的,就可以使用萨提亚家庭塑造的方法;潜意识内容将要浮现的时候,可以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眼前的问题,可以使用焦点解决的方法;需要掌握新技能的时候,用行为疗法或角色扮演等等。
只要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把握对了,相应的技术就自然会浮现于咨询师的脑际,按照脑中的蓝图,就可以顺畅实施,而且效果显著。
如果在每一个咨询单元,都能运用具象思维,那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帮助就非常大,因为这是两颗心在进行无意识的沟通,能量在两人之间畅通无阻,咨询师能够真正体验来访者的“阴”的能量状态,咨询师所表达的对来访者的理解,来访者就会非常地认同;而来访者感到真正被理解、被接纳,也才能接收到咨询师“阳”的能量传道。这是一种很高境界的咨访关系,也许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因为询师“悟”了来访者,来访者也就“悟”自已。
那些名垂千古、价值连城的名画名作,无一不是倾注了作者全部的心血和智慧、金部的生命来完成的。这些作品常常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珍情生命、崇尚智慧和富有激情的。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巨著问世,但是,并不等于我们没有具象思维的能力,通过练习拥有这样的能力并不困难。我们可以经常做这样的练习:看一幅画,不管是花草虫鱼、人物山水,当我们看这副画的时候,不应该置身世外去看,而应该想象自己就是这朵花、这条鱼、这个人、这座山。
我们需要先把呼吸调节到最正常的状态,然后全身心地沉浸于它,并体验它的感受。我们都来自自然,是自然之子,最后还要回到那个自然中,我们怎么可能感受不到它呢?
能不能感受到自然,在于我们愿不意放下执着去感受它。如果这些自然之物都可以感受得到,那么,坐在我们面前的活生生的来访者,是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精神灵物,如果我们把全部的生命和热情赋予了这个人,我们的血液中似乎正流滴着这个人的血,我们又怎能感受不到呢?
例如:一个年轻女子一坐下来就低着头,优郁地做了这样的陈述:
我有一个男朋友,他挺好的,我们俩的感情也挺好的。我觉得他对我特别好,特别关心,特别照顾,特别包容。我一看他就有亲切感,于是我们俩很快就走到一起了。可是自从半年前我去过他家,看到他爸爸的第一眼开始,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这才是我真正爱的人的感觉。我就觉得他们家特别温馨,他爸爸比男朋友对我更加细致,更加周到,更加温柔,给我夹菜,跟我谈心,对我特别好。
如果当她坐下来,听她说这段话的时候,心理咨询师运用具象思维,此时此刻,咨询师会感觉自己就是这个女孩。这个女孩对这种父亲般的关爱和照顾非常满渴求,从小到大,经过很多年都没有得到过。好不容易遇到了男友,这个男友对她特别关心,特别照顾,特别包容,看见他就有亲切感,于是就立刻爱上了他。然后见到男友的爸爸,他那种更加宽厚的长者的关爱,更准确地填补了心中渴求的空白。假如咨询师这样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就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真实的感受,也就能准确地把握她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并作出恰当的反应。
咨询师就可能会作出这样的反应:这是不是你一直想要的感觉,你好像突然发现了,你一直渴望的东西,今天出现在你的眼前,或者,在你看见他爸爸的第一时间,他爸爸往你碗里加菜的那一时刻,你突然得到了你一直渴望但没有能够得到的东西呢?(引向更积极、更有利的方向)
咨询师做出这种表达之后,这个女孩就会产生内心里被触摸到的感觉,好像精神上被按摩了一样,觉得咨询师特别理解她。因为咨询师通过具象思维,体验到了她的内心世界,把握了她在此瞬间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她从小离开了父亲,所以特别渴望这样的爱,也特别容易爱上具有更父爱特征的男性。
但是,如果咨询师只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就立即会在脑子里跳出“恋父”二字,甚至可能会直接问她关于爸爸的事,这样做出的反应就会显得比较生硬,或者推进太快,就很容易引起阻抗。咨询师也要适时从这种“沉溺”中走出来,以便对个案进行必要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对个案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主要需要运用抽象思维;对来访者做出有关内容和情感的互动过程,主要需要形象思维;咨询师在做咨询时,则需要更多运用具象思维。
注:心理学上矢量的概念,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之上,主要研究人的知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我们人类在感知环境时,总是倾向于在头脑中去填充信息的缺失,使其成为易于掌控的、完整的图案和形态。人们实施了这个完形过程后,形成的图形就叫格式塔。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超越单个组成部分的感知整体。由于心理完形的存在,对图像的认识就具有了共通的倾向性,被格式塔心理学称为“力”。通常绘画成箭号,因此,被称为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