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方的一个十八线小城市长大,直到高三才搬进装有热水器的楼房,在此之前,要解决个人卫生问题只有去澡堂一途。关于澡堂,我能讲的大概并不多,突然提起澡堂,多半也是出于对现在居住的出租屋不能洗澡的怨念吧,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抵就是如此。
虽说泡澡堂可以算作是北方传承已久的“全民活动”,但以我微末的见识来看,各地的澡堂形式大概是并不相同的。听说有些地方的澡堂确实有池子可泡,而在我家这边,所谓澡堂就是一栋房子分了男女两侧,或是分成若干隔间任男女客选用甚至全家混浴。房间一般分为内外两侧,以玻璃门相隔,外侧有垫了报纸(讲究些的会铺防水的地革)的柜子供人存放衣物,还有长椅供人换衣、休息时坐;内侧则会视房间大小安装数目不等的淋浴花洒,又有与花洒数量一致的合金置物架用以安置个人的沐浴用品。
关于澡堂的记忆,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学前后,如果没记错,当时常去的澡堂名字叫做“清洁浴池”,这家澡堂距我家最近,大约需要骑行十分钟左右。那时候年纪还小,去澡堂总是要跟着妈妈,印象比较深的是夏天的晚上,妈妈骑着一辆永久自行车,前车筐里放着浴袋,后车座上载着我,两个人开开心心的去洗澡。到了浴池要先付钱,拿钥匙,换拖鞋,妈妈爱干净,总是要带两张很大的一次性塑料薄膜进浴室铺在长椅上。洗好后,她再收好东西载我回家。妈妈骑车的时候我就在她身后看着她半干的、乌黑的、带着洗发水香气的长发,偶尔还会偷偷的摸一摸,更多的时候则是盯着路灯下我们两个人的影子,不知不觉就到了家。也许是对过去有一种“刻板印象”,此时想来总觉得浴室的灯光和路灯的光仿佛都应当是昏黄的,是那种很温柔、很温暖的样子。
大概是初中前后,开始独自去澡堂洗澡。那个时候的我很享受洗澡的那一段时间——不必思考任何事情的、只属于自己的、放空的时间。时至今日,我依稀还能记起当时的状态。心情不好了,去洗澡吧;考试分低了,去洗澡吧;有点累了,去洗澡吧……总觉得从澡堂里出来的自己像是全新的,又有了勇气和力量继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年总是被洗澡轻松治愈的中二少女觉得水似乎是有魔力的,还曾经因此认为老子以水来比喻人高洁美好的品格真是恰如其分,而如今的中年少女想起那时的状态大概就只能憋出一句干巴巴的“洗澡使我元气满满”吧(笑)。
向来在小隔间里洗澡的我是在读大学以后才真正见识到公共澡堂的。我们学校的澡堂一楼是兼卖煮面的小卖部,二楼、三楼则分别划给了女浴池和男浴池。第一次进澡堂洗澡的时候被姑娘们的年轻肉体晃得眼晕的情景犹在眼前,我却已经离开母校半年有余了。大学里洗澡这项活动多半是两三个人组团去的,水声、说笑声、拖鞋与地面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显得杂乱而富有生机。很多洗完澡的学生会在楼下的小卖部买一包方便面,让老板娘帮忙煮好打包带回寝室,也有人会顺路去趟食堂——学校的澡堂离食堂极近,时常能看到湿着头发拎着浴筐打饭的校友。听人说有些南方校友初到本地对公共澡堂很不适应,有稍微放得开的就去澡堂洗速战速决的“战斗澡”,放不开的则会趁半夜无人拎热水到盥洗室解决问题,我听了之后觉得到盥洗室洗澡的同学真是辛苦极了,毕竟冬天学校的寝室那么冷!
今年夏天被急召到工作地提前上班,时间紧迫且环境陌生,只能租了一套比我年纪还要大的两居室,顶楼,阳面,不通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装修……除了对洗手间的超低配置极度不满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在我的接受范围之内。多亏了手机里的地图软件,带我找到了最近的澡堂。尽管到大学的澡堂也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也是这种没有遮挡物的让所有人赤裸相见的装修,但感觉竟是大不相同的。大学的澡堂里听到姑娘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课业、活动、喜欢的人、不愉快的事,轻飘飘的,带着青春年纪里的憧憬,让人觉得,她们的话里啊,甜是甜的,苦也是甜的;而现在,澡堂里出现的有垂髫小儿也有龙钟老妇,人们说的话带着浓浓的烟火气,从东家长到西家短,在这小小的浴室里,仿佛就能看到一个女人的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