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朋友约我28号首映时去看《前任4》,我最近都没关注电影,对她说《前任》123我都没看过呢,好不好看啊?她说她看过,好看。
其实若不是朋友约,我是听了电影名字就不会感兴趣的。但是看电影,无论什么样的电影,在于朋友之间,不就是种小聚的形式吗?ok,去看吧,反正放假了,先看场电影放松下。
于是和朋友一起去看了28号下午6:50场次的电影《前任4:英年早婚》,由于提前任何剧透都没看过,我感觉整个观影过程都很轻松,时而笑出声来,时而和朋友小声谈论,偶尔也随剧情悄然流泪,到剧终还在问朋友:“怎么这样就结束了?”
电影散场的时候,看到纷纷走出电影院的人,朋友说:“都是些小朋友来看,我们这个年龄的怕只有我们两个。”我说:“恐怕还是我们这个年龄对有些东西更能理解吧。”她说也是。
这是一部关于婚姻、爱情的电影,是当代都市男女婚姻爱情现状的真实写照。
剧中孟云(韩庚饰)、余飞(郑恺饰)这对难兄难弟,经历了一番情场洗礼之后,已经到了适婚年龄。余飞和女朋友丁点自创了一段“结婚冷静期”,两人婚前先试婚。开始两人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对方面前,但“装”了一段时间之后,都觉得太累,沟通后决定做真实的自己,结果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两人不断争吵,直到最后闹掰,丁点已请了搬家公司打算搬走自己的东西,余飞看到之前丁点写了装在盒子里的那些纸片,纸片上都是关于他的优点,他终于忍不住追出来,最终拥抱和好。
如果余飞的爱情算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孟云则是始终在错过。他曾有过一段爱情,和前任林佳分开后,母亲不断催婚,他也不断相亲,遇到各种各样的相亲对象,场面荒诞可笑,后来遇到律师柳柳,二人互有好感,本来应该可以走到一起,但因他的太过理智和犹豫,他的不愿跳出独自生活的“舒适圈”,最终错过,让人觉得遗憾。
电影的桥段不算新颖,但对人们处在爱情婚姻里外的心理剖析很真实,电影里的很多台词也很经典,比如“习惯了相处就害怕分开,习惯了独处就害怕亲密,越害怕越排斥”,这句话正好可以作为余飞和孟云感情经历的注脚。余飞和丁点试婚阶段已习惯了相处,所以尽管会争吵,但他们其实已分不开了,而孟云习惯了独处,当什么事都可以一个人去做的时候,他已经很难再走出独处的“舒适圈”了。
关于婚姻与恋爱的区别,剧中通过律师柳柳说出。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它代表忠诚与责任,而恋爱却不需要。道理很简单,但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被这些困挠呢?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城”内外,常常很多无奈。
我大学时谈的恋爱,一谈谈到了结婚,从来没有过“相亲”经历,对于电影中孟云和一些相亲对象在相亲时的一些经历,感到不可思议,目的性太强、太过功利的相亲,还有“爱”的成分吗?这和挑选商品有什么两样?错过了心动的年纪,凭着过分的理智,擦亮双眼去挑人,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可供自己挑选?结果可想而知,只能一再错过。
朋友也是很理智的人,她比我晚结婚至少十年,她说她也经历过很多次相亲,和现在的爱人相亲时她也不喜欢对方,但那人对她死缠烂打,她最终还是沦陷了。
我说关键就在于“死缠烂打”,鲁迅先生说“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真爱应该如此,否则,恐怕就会如谁说的:“一旦得到,就狗抖毛似的抖掉了。”《围城》里的方鸿渐对唐晓芙,不就如此吗?他如果执着些,他其实是可以追到唐的,可都走到人家楼下了,却还是转身走了。
现实中方鸿渐这样的人很多,尤其是通过相亲的男女,大家都在观望试探,或许并没有多爱,只是在看合不合适。闺蜜说她老公的一个侄儿,谈了一段时间恋爱,女方说:“我俩不合适,分手吧。”他说好,于是两人就分手了,侄儿至今仍大龄单身。
这样理智,说倒底还是不够爱吧。电影中的余飞和丁点之所以能和好,其实是因为有爱情支撑。婚姻里,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其实没有谁家能一直柔情蜜意,无不是经过渐渐磨合,互相理解包容,才能幸福长久的。选择和一个人结婚,就是选择了和他的优点与缺点结婚,人无完人,吵架时多想想对方的优点,不要始终抓住缺点不放,才能让爱继续。
正如大自然有四季,人也有自己的季节,不错过人生的每个季节,对的年纪做对的事情,该恋爱的时候恋爱,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一种规律,也是一种传统,顺应它,尊重它,也享受它,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哭过笑过,请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