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农村能见到的土墙房不多了,能居住得更少了,我家的土墙房至今还在为家人服务。现在看到它,有一种古朴沧桑之感。
老爸最早在天仙双庙学校工作,在那里认识了我妈(我妈家离学校不远,他们经人介绍认识)。外公去世得早,老妈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没成年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和老爸结婚后,一直住在娘家,我的大哥二哥都是在那出生的。后来嬢嬢舅舅们长大了,老妈也带着大哥二哥回到了谭家。因为老爸是抱养给没有孩子的大公的,所以老家没有房子,就买了举家迁往梓潼的堂爹家的茅草房。
老爸老妈勤俭节约,后来拆掉了茅草房修建了砖瓦结构的老屋。常听二姐讲,拆茅草房时,幺外公来帮忙,拆完房子,幺外公全身fu(二声)得黢黑,只见两个眼珠在转。
老屋修好几年后,哥哥要成家了,需要改建厨房和猪圈。那时修建砖瓦结构的房子成本太高,农村修厨房、猪圈都是土墙房子,成本低,而且冬暖夏凉。
修建土墙房子,要用粘土,和(四声)上谷草(谷草砍成长30厘米左右的段,是为了增强拉力,相当于现在的钢筋),老爸老妈就到处找合适的土背回来,土攒够了,就请人帮忙修房子,垒墙时,先在房屋的基脚上固定好模具(相当于现在修房子打混凝土的模具),再用yuandou(农村一种运土的工具)把土倒进模具里,边倒边夯,要把土夯得很紧,那是体力活。我们小孩子觉得好玩(我那时刚读书),趁大人休息,赶紧去捣几下。
那个时候农村请人修房,不给工钱,只包吃饭喝酒抽烟,别人家要修房子或干大事,自己也去帮忙,人情就是那么朴实。我家老爸上班,我们几个孩子又没成年,老妈也没法帮别人修房子的忙,家中没有劳动力。但老爸老妈人好,邻里关系处得好,请人修房也是容易的,为了回报邻居,尽其所能地把饭煮好(食材丰富,肉多……)。每天天不亮老妈就起床煮早饭,天亮帮忙的人就来了,吃了饭开始干活,早上吃稀饭或kaokao(玉米糊糊),不经饿,半上午还打幺台(早饭和午饭之间的间餐,只给干活的人煮),一般都煮面条,有时还要煎一个鸡蛋。老妈收拾好早上的碗筷马上又要准备幺台,吃完幺台又要准备午饭……可谓是洗碗又烧锅(一般是形容春节的时候忙于弄吃的)一有空还要去运土。
至今我还记得大人们讲的一个笑话:有一家人请了邻居(是一个夹舌子,就是口吃的人)干农活,上午打幺台(半上午给干活的人煮一顿间餐),那时一般都煮面条,面快下锅时,主人家把夹舌子喊回来了,问他吃多少,夹舌子站在灶旁说;“丢……丢……丢……”(就是下面条的意思)主人家只好不停地丢,看见主人家丢了那么多,夹舌子急得脸红,嘴里还是不停地说丢,主人家以为夹舌子嫌他丢少了(干重活的人胃口都好),手上也没停,心中纳闷:我一把面都丢了多半了(以前农村做面,一般都是四五斤一把),他还不停地说丢,他到底要吃多少?(农村里用得都是大锅煮面条,一口锅可以煮十多个人的面条 )眼看主人家手里的面条越来越少,夹舌子急得直跺脚,终于憋出了几个字“一……一……小……小……小……碗。”主人停手了,锅里的面条已够好几个人吃了,心痛得很(那时粮食还不宽裕),家里孩子多,那天,那家人的每个孩子都打上幺台了。
土墙夯好,屋顶盖好了,再用石灰把墙刷白,既是给土墙美容,又是为了防虫。那时的土墙房结实耐用,劳动人民多有智慧,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我家的土墙房耐用,是因为我家一直有人居住,随时打扫,房顶漏水,及时弥补,土墙没有受到雨水的浸泡。土墙房冬暖夏凉(墙体厚,大约三四十厘米),我每次回家,基本上都在土墙房里活动,很少进老屋,虽然看着破烂,但有一种亲切感。
土墙房做厨房,烧材禾,安全,舒适。也特别适合养猪,所以,我家的肥猪出了一栏又一栏。我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后来哥哥扩大猪圈,也没再建土墙了,因为农村会做的人也不多了,家里又烧了几窑砖,自己用砖简单地砌墙。
过几天,我家的土墙房就要消失了,我们这条沟能住人的土墙房没有了,它的消失代表一个时代的消失。
别了,我家的土墙房!你完成了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坛子 20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