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记录子民信息的小本本。至于里面要记录哪些信息呢,要看皇帝老儿的意思了。总之,对于皇帝而言,这个小本本的内容越详细越好。也就是说,有小本本在手,当皇帝不愁。因为,天下已然如此明了,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这个早在商朝时就有了,只不过发展到秦朝的时候才算有所小成。这个还要归功于商鞅,他提出的郡县制,到秦始皇时候,推行至全国,一郡,一县,一里,一户都记录在案。每一户的姓名,籍贯,身份,年龄,健康状况,家里有多少啥牲口,地种在哪,种了啥,税要交多少,祖上三代是干嘛的。
“确定了田地数量,赋税就有了出处;确定了人口数量,徭役就有了来源。这两样掌握住,一切就稳了。”
楚汉之争时,刘邦无奈隐忍汉中,在此之前,萧何从咸阳府库中整理出了一批秦留下户籍简牍。因为他之前当过地方小官,知道这些户籍简牍的重要,也明白这些数据怎么使用。当萧何将这批户籍简牍献给刘邦时,楚汉之争可以说是未战而胜三分。
“要知道,胜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表现。后勤最重视的并非武勇,而是精准统筹。精准统筹的前提,则是翔实丰富的数据。”
汉高祖刘邦运气不错,秦留下了大量的简牍,只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管理完善即可。但是也有不太走运的开国皇帝,明太祖就是其中一个。
元朝是一个很不靠谱的朝代,给朱元璋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户籍管理一塌糊涂。不靠谱到什么程度呢,要求每户把写自家人口云云的单单都贴大门上,去世的就自己划掉。现在想想,是不是就好像每户人家都把自己的户口本贴大门上的感觉,一言难尽。
朱元璋登基后,并不能向其他好运的皇帝一样,黄袍一披就可以。但是把原来的丢掉,重新来过也不行。只能先用着旧的,再慢慢摸索新的。
明朝户帖的设计:
1.一式两份:一份交上去(籍联),一份自己拿着(户联)。
2.防伪:中间盖齐缝章,以免有人弄虚作假。
3.明确负责人:一份户贴,经手的所有人,从户部尚书开始一级级全部签字,方便日后追责。
4.逐级汇总数据:朱元璋手上拿到的是全国的总人口,总田地等数据。
5.核查组:朱元璋派人(不是同一个系统,包庇率不高)去地方抽检。
户帖设计上可以看的出朱元璋的用心。
但是一套好的管理策略,在优秀的皇帝手上便能发挥200%的作用;否则,再好的策略也终会成为不作为者敛财的工具,最终成为民众头上的枷锁,大厦的崩塌也便开始了。不知道天上的朱元璋是否也会感慨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来源《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