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相亲鄙视链”刷爆了朋友圈,本来就“臭名昭著”的相亲以更加赤裸裸,明码标价面目出现,贪婪、现实的“吃相”更是一一毕现。
对于相亲,作为90后的我除却别人眼里的嘲笑与不怀好意,我并不排斥,我觉得这不过是一种交友方式,见面相互了解一段时间,觉得喜欢就继续相处直至结婚,如果不喜欢就拉倒,各过各的,互不打扰。这不就是简单的交往之道吗?!
或许有人说,可是相亲对于家庭背景、经济基础、工薪收入都是有考量的呀。是的,我觉得如果你因为这些物质的条件讨厌相亲,你有没有想过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你深深地意识到不能通过相亲进而结婚达到你人生跳板的目的,因为这些物质条件终极的考量都是字面意义上的“门当户对”。你所相亲的对象大部分也是你这个阶层的,家庭背景、生长环境都是相似的,“鲤鱼跳龙门”的事,有,但是很少发生,但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毕竟“人往高处走”。
我想大多数人之所以讨厌相亲更多的是因为自己也被物质化了,正如前段时间很火的《欢乐颂》中的关关所说“他们都是因为我家庭好,乖巧听话,温柔,宜家宜室,适合做妻子才和我交往,而不是因为我只是我”。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这是事实,但人们仍旧不断地去求证。在爱情方面,人们希望除去那些物质之外的“我”,是值得被爱的,只因我是我,你才爱我,没有其他的理由。
更深入地研究,我们讨厌相亲,或许不是讨厌这种形式,而是讨厌那种感觉—合适就处,不合适换人再处,直至合适为止。“碰巧”是你,而不是“非你不可”。
不是非你不可,所以,只是“撩”,有回应就聊,没有就换人;
不是非你不可,所以,少了一心一意,多了左顾右盼;
不是非你不可,所以,结束只是通知,不商量不挽留;
这样的感觉特别不爽,都说现在的感情是“快餐式”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流水线般地程序,如出一辙的套路,少了诚意,多了顾虑与各种利弊权衡。
看过不少的爱情电影,有很多让人羡慕的感情类型或是相处方式,但真正让我心之向往的是《爱在黎明破晓前》的一见钟情和《恋恋笔记本》中开始非你不可的执着和最终钟情一生的深情。
“我喜欢我望向别处时他落在我身上的目光”。
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爱在黎明破晓前》男女主彼此心有所惜,而又不好意思的暧昧状态。两个在火车上聊了很久却意犹未尽的陌生人决定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逗留一晚上,直至下火车他们仍不知彼此的姓名,更别说其他的相关信息,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一路聊一路玩,情不自禁地接吻,一往情深地对视,本来打算就此别过、不会有任何联系的两个人,到最后分别的时刻还是依依不舍的约定半年之后再次相见。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不舍与爱恋。
这种感觉多棒!让人感动的还有女主毫无畏惧的勇气,在陌生男主邀请她下车同他一块游玩的时候,她是有犹豫的,但是她最终听从了自己的内心,跟一个不知姓名的他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游玩了一晚上。这样的勇气不是谁都会有的。同样的勇气还有《恋恋笔记本》的男主,在开始男主对女主一见钟情,苦苦追求,甚至不惜危险地攀爬摩天轮想要女主答应自己的约会,都没有成功,但是男主没有放弃,最后还是朋友帮助才逐渐的开始约会,用心程度可不一般。
我最喜欢的歌曲是《漂洋过海来看你》,但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某个下午听到里边的一句歌词“不管将要面对什么样的结局”,细细品味,是那样的一份勇气,不问结果,享受当下,敢于付出的勇气,让我感动,让我觉得充满激情,让我觉得感情就该这样来势汹汹,就该这样不管不顾,就该这样随心所欲。
之所以影视剧上的爱情让我们向往,正是因为我们心里有那份期待。
一直觉得,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因为最起码它是可以具化的,不管目前的你是不是有足够的钱来解决。我知道赚钱的不易,深知摆脱固有阶层的困难,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感情被物质化的借口。像《爱在黎明破晓前》中男主说服女主下车陪自己的时做的假设一样,想象一下十年后的你,因为非物质化的原因嫌弃你现在因为物质条件而选择的爱人,想想在无数个想要掐死对方的时刻什么能阻止你收手,有什么能让你继续坚持生活下去。可能说的严重,但是生活的柴米油盐也并非那么简单。
世界上每个人的想法和追求都是不一样的,正是这样的差异性才构成了世界的缤纷色彩,不是想要所有的人都认同我的想法,只是想告诉自己,对待感情可以纯粹一些,纯粹到只是因为你,我想要去了解,去改变,去包容,去理解;同样的,只是因为我,你想要去换一种状态生活。
希望我们都有勇气面对世俗的眼光,耐心等待那份“非你不可”。
随便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