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做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由陈鹤琴编写的《家庭教育》(此书由陶行知作序推荐,是一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家教经典),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五、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 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有许多小孩子哭的原因虽然不一,但是不能到外边去看看玩玩,也是一种大原因。做父母的不揣摩他的原因,只一味地去说他去骂他,那真正冤枉极了。一鸣有一天,坐在摇篮哭个不停,他母亲给他东西吃,他不吃;给他东西玩,他也不玩。后来我就抱他到门外去玩玩,他一到门外就不哭了。他仰起头来看看天的颜色,低下头去看看草木的样子,看看飞禽走兽的形状,歇了一歇,他就笑逐颜开了。又有一天,天已晚了,街上已经没有人了,他还不肯回家。不但一鸣是如此喜欢到外边去的,普通儿童大概都是如此的。现在我家里办了一个幼稚园。凡天气晴和的时候,我们就带幼稚生到外边去游玩。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水以取乐。这种郊游对于小孩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的影响。 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小孩子的年龄为断。如年龄较小的儿童,我们叫他们采采花呀,种种树呀,举行短距离的远足会呀;年龄较大的儿童,我们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行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以强健他们的身体,以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着许多好处。但是由于有许多做父母的总不放心他们的小孩子到外面去,一则恐怕身体疲乏,二则恐怕衣服弄脏,三则恐怕感冒风寒,所以一天到晚,将他们关在屋里,好像囚犯一样。所以这种儿童长大起来,往往身体孱弱、知识缺乏,当年做父母的爱护子女,到了今天适足见其贻害子女了。做教师的不愿多事,且以带领学生到野外游玩为麻烦,所以学生就失去与天然界相接触的一种良好机会。要知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中求得,也应在自然界获得,什么“动物学”,什么“植物学”,什么“地理”,什么“常识”,大概都是可以从自然界中学得的。我们在书本中看死的标本,死的山水,不如到野外去看活的动物,采活的草木,玩真的沙石。 总起来说,小孩子不论年纪大的小的,不论男的女的,大都喜欢野外生活,我们做父母或做教师的,虽不能十分注意到此,多少总需领小孩子到野外去玩玩才好。
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对现实的浓缩与总结。要想活学活用,就必须理论结合实践。特别是儿童对图形图像的感知力要高于单一的文字。多参与实践,学习效果更好。
我们人类来自大自然,融入自然中是人的天性也是乐趣。小孩子不论年纪大的小的,不论男的女的,大都喜欢野外生活,领小孩子到野外去玩玩更有助于孩子成长。
带孩子到野外活动,更有助于孩子学习乐趣与兴趣的培养,也更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