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糖
关注曾国藩,主要是因为两个人。
一个是郦波教授,一个是我的儿子。
其实最早听说曾国藩,是在儿时《太平天国起义》评书里。那时候觉得镇压起义的人都是坏蛋,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当然是头号反面人物。
后来看了很多写曾国藩的文章,以及曾国藩留下的文字,如《冰鉴》、《处事金针》系列、《曾国藩家书》等。发现曾国藩也是位高产作家,留下的文字大概有二千多万字。而且他还是位日更高手,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记录和反思。
此时对他的印象已经改观,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而且曾国藩并非天纵英才,只是一个勤奋的笨小孩。
这个笨小孩的故事是郦波教授在一次读书会上讲的。大意是一个贼去曾国藩家偷盗,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挑灯背书,贼就伏在他的房梁上休息,只等夜深人静就下手。谁知道曾国藩一篇《岳阳楼记》背到鸡叫也没背会。
贼实在受不了了,从梁上跳下来张口就来:“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背完之后还赠送曾国藩一句:“笨如你还要读书?”
郦波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职,也曾是诗词大会的特邀嘉宾,有着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在舞台上好像就是古代儒生的化身。他讲这个故事时神采飞扬,《岳阳楼记》背得甚是流畅,对曾国藩的好学精神大加称赞。
郦波老师“笨小孩”的故事迅速引起了儿子的注意。他找来《岳阳楼记》实地练习了一把,我估计是为了测试,证明自己不是笨小孩。
《岳阳楼记》还真的被他背熟了,又了解了范仲淹、滕子京的故事。等到他学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如老友见面,喜不自禁。
当然儿子还是最关心笨小孩的命运,他会一直笨下去吗?他又是如何做出那些成就的?
曾国藩还真不算是一个聪明人。
与同时代的精英比起来,李鸿章十七岁中秀才,左宗棠十四岁中秀才,梁启超十一岁中秀才!就连科举考试中最低等级的秀才,曾国藩还考了7次。
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28岁的曾国藩终于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由皇帝赐了一个等同进士的出身。
笨小孩终于扬眉吐气了吧!但一个同进士出身,也成了他心中一个永远的痛。那时候又不时兴学历升级,搁现在那么大的成就,怎么也弄个博士当当。
可正是因为这份愚笨,曾国藩反而比别人更清醒(典型的智商不行,毅商在线)。中进士入翰林后,别人开始放纵享乐,弥补以前读书的辛苦。他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丝毫没有懈怠。
有人说三十岁之前的曾国藩属“庸人之资”,三十岁之后的他脱胎换骨,勤奋带来了质的飞跃。晚年他曾对家人讲,世人比我聪明的有很多,但都没有我走得远!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肯下笨功夫的未必不如那些聪明人。
他曾向老乡大儒唐鉴、大学士倭仁学习写日课(日记): “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
写日记的人不在少数,但把写日记当成一件大事业来做的人不多。他还把自己的日记给别人看,请别人提意见,让别人监督自己记日记的行为。
他的日记内容广泛庞杂:
“家事,国事,事事都写入日记;
修身,悟道,读书,都是他书写的内容;
写字,品文,梦境,也都及时记下来。” (没啥写的朋友可以跟老曾学学)
“日课成了他时间的印记,是他三十余年日子的记录,也是他意志、道德、品行的极好记录。”
他经常把日记抄录送回家中,让子侄观看,鞭策他们勤奋向学,让记日记有了更多的意义。
这样的日记,不论是带兵打仗或者任总督事务繁忙都未间断。从29岁开始写日记,直到62岁去世的前一天,他仍在坚持写日记,践行了他“誓终身不间断也”的目标。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仍在不停地读书、思考,反省自己。
曾国藩,才是真正的日更达人!
其《曾国藩家书》也成醒世之作,教化世人。
他用亲身实践告诉大家,勤奋、坚毅是庸人成才的关键。只要有既定的目标、远大的理想,哪怕日进一寸,天长日久有什么样的成就,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犹未可知。
所以日日练笔,未尝不是我们这些并无写作天分的人,踏入写作之门的一条路径。说不定你也会像老曾那样,成为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有佳作万古流芳。
毕竟,天道酬勤!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部分文字摘自《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