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泛社交年鉴(1998-2018)
——腾讯阴影下的社交江湖20年
写在前面:
互联网的定义:“由 TCP/IP 协议连接起来的一组计算机网络”。
网络本质上连接的是电脑或手机背后的每一个人,而人的精神本质无非是需求和欲望的集合。社交,无疑是人类的刚需。
依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满足了最底层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人们还需要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这三个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决定了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社交就成为其中备受瞩目的重头戏。
无论是硅谷,还是中文互联网世界,巨头们三分天下的局面也印证了这一点:
1,获取信息:从早期的雅虎、AOL、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到今天的谷歌,百度,今日头条,都是创新了信息获取方式,或是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
2,购买商品或服务:从亚马逊到阿里巴巴、淘宝、京东,从Groupon到美团,饿了么,以及近几年一地鸡毛的O2O热潮,都是购买行为与互联网合体的神奇化学反应。
3,社交网络:从Facebook、Twitter到QQ、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乃至网游,构成了互联网皇冠上最光彩夺目的明珠。
社交甚至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前两个领域中,催生了Google+,Hi 百度,阿里来往,Uber,滴滴,Airbnb,大众点评,社交电商,共享单车等一系列或成功或迅速衰落的风口产品,可谓成也社交,败也社交。
社交总是有成本的:时间、金钱、精力和情感投入,每个人在进行社交的时候,都是在与成本博弈,而社交产品创新也往往伴随着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让人类朝着降低成沟通成本的方向发展,逐步消除了距离乃至时空上的限制。从烽火台、书信、电报、电话到手机和电子邮件,再到即时通讯软件,如QQ、微信,再到直播和短视频,一直都遵循着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的替代原则,让人们更加快捷地建立和维护着我们的社交关系。
然而,社交成本的降低,也不全是好事,低廉的成本会导致大量的社交泡沫,过度的骚扰让沟通成为一种负担。轻易建立的关系无疑是脆弱的,甚至是无效的,负面的——它会挤占你的时间,分散你的精力,透支你的情绪,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精疲力尽。难怪暂时放下手机,逃离浮躁不安的朋友圈,会不时地成为新的潮流。
2018这一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泛社交领域风云再起:抖音和快手一统短视频江湖,任凭腾讯系“十三连环”布局短视频产品矩阵也无济于事;YY和陌陌笑傲直播的后风口时代,把映客、花椒、火山、Now直播等一众先行的独立直播应用远远抛在身后;游戏直播行业,无论是斗鱼、虎牙和熊猫,背后鹅厂的身影都逐渐清晰——还是腾讯一家独大的天下。
熟人社交方面:前有老罗的子弹短信(已改名聊天宝)如子弹般快速掠过,后有头条系高调宣布的抖音版熟人社交“多闪”。快播的王欣出来后选定的新方向,也是熟人匿名社交(马桶MT)。阿里的钉钉总算在职场社交领域成功地插上了一脚,用户破亿。中国移动重启已经凉凉多年的“飞信”,重新推出了结合通话与短信功能的“和飞信”APP,而微信则赶在新年之前发布了全新的7.0版,强化了时刻视频分享和看一看的功能。
陌生社交方面:年初老大陌陌收购了老二探探,整体转向直播和视频社交,似乎给陌生交友领域留下一片真空。最近三年拿得出手的陌生社交产品也只有Soul了,带出了匿名社交的新概念。其他剑指98后次世代年轻人的产品:比如积目、比心、扩列、处CP、Uki、Flow、一周CP等,都还不太成气候,但这并不妨碍2018下半年陌生社交赛道重新成为风投追逐的热点:也诞生了一罐、爱情银行、音遇、微脸、JOIN、ZEPTO等爆款的新社交App。
身处2018年末这股重新奔涌沸腾的社交洪流中,回望20年来中国互联网社交的发展历程,也亲历了其中不少有趣的节点,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其间的脉络。如果你也有兴趣追本溯源,请和我一起穿越20年轻飘飘的旧时光,回到1998……以每个年份为段落,细说从头。
是为泛社交“年鉴”。
注1:“泛社交”是笔者为了叙述方便而杜撰出来的词(类似于“泛娱乐”),范围包括所有以人为核心(而不是信息和商品)组织成的互联网产品,比如偏媒体属性的微博,偏娱乐的游戏和直播,偏电商的拼多多和小红书等,是一个广义上的社交的概念。
注2:本文关于腾讯公司的部分内容参考了吴晓波所著的《腾讯传》,感谢吴老师写出了腾讯创业早期很多鲜活生动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