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写过一首《麦子黄了》,巧合的是有位不怎么知名的诗人也写过一首《麦子黄了》,这个诗人名叫李尚潮。他的《麦子黄了》只有短短四行31个字,余秀华的《麦子黄了》有17行284个字。两首诗都很优秀,但两相比较,我更喜欢李尚潮的《麦子黄了》。
我对麦子情有独钟。风吹麦浪,迄今仍是我眼中最浩大、最美丽的风景。每当麦子即将成熟的季节,母亲经常指派我:去看看麦子还要多久会熟。
年少的我,骑着自行车,在麦田间穿行。风掠过麦田,卷起一波波的麦浪。彼时的麦子,早已告别柔弱,变得很是健壮。这使得风儿很是认真、很是乖巧地吹着,广袤的原野上,麦浪一波接一波,涌起,奔突,如千军万马,整齐划一,不知疲倦。
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揪两棵麦穗,放在手掌上,用力搓,攒劲吹口气,对麦粒忠心耿耿的外壳随风而散。
手掌上,淡绿色的、已经很饱满的麦粒,在阳光下静卧,有着淡淡的光泽。放进嘴里,轻嚼,那饱满的汁液、淡淡的清香,瞬间占领口腔,随后长驱直入,沁入心脾,让人迷醉。
麦子在口腔里,和牙齿联手,通过或大或小的“嚼劲儿”,悄悄地告诉我,它们距离成熟的时间。
麦子终于黄了,麦子黄了就标志着麦子熟了:大片大片的麦田,高高低低,整整齐齐,一眼望不到边,像接受检阅的士兵,像大地回赠天空的礼物。我河北老家收割麦子基本在十天内完成,这十天称为“麦熟”。无数颗硕大而饱满的麦穗颔首低垂,黄澄澄地,就像在麦杆上燃烧的火焰,点燃农人的眼眸。
先来看李尚朝的《麦子黄了》:麦子黄了/麦子真的黄了/它们整整齐齐地站在微风里/一点也不害怕刀子。
我在故乡生活了整整17年,见过17茬麦子。它们每一茬都很精彩,每一茬都很健壮,每一茬都如李尚潮诗中所写的:“整整齐齐地站在微风里”。“整整齐齐”,这四个字多精彩啊,用来形容故乡的麦子多合适啊。整整齐齐是一种恢宏的景象,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奉献精神的昭示。
这首诗的寓意远比我们想象得高出很多倍。这里的麦子可以是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可以是长大成人的美少年,可以是任何行业,任何事物,任何人。
“一点也不害怕刀子”,麦子成熟,需要通过收割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不仅不怕,还有着“站在微风里”的从容和自如。读到这里,对这些整整齐齐站在微风里的麦子,心疼、怜惜和敬佩油然而生。
再来读余秀华老师的《麦子黄了》:
我们举着灯盏去看屋后的麦地吧
我们在雨水盛大的时候去看一看麦子
去年的承诺和响声还在胃里,你走路的时候需要小心
把手电筒亮起来,我们跨过苏醒的青蛇,蟋蟀,飘浮的
花香
在雷声停下来之前,看看麦子泛黄的过程
挨着麦子坐下,一颗麦子在为我们挡雨
说吧,说你多么爱我,爱这样的雨夜和没有过界的麦田
生存的船只摸黑靠岸
我们凿开船底,饮水取暖
麦子一夜之间的变化,你把我的手捏得生疼
三叔依然流散在远方,傻妹妹已经病入膏肓
我们把她打进一颗小小的麦粒吧
然后把她放进我们的胃里,她的每一次疼痛
都会靠在我们最近的地方
在这之前,她会在每一次闪电里蜕变下十八年的悲伤
明天的黎明是什么样子呢
你听到麦浪的呼啸了吗
余秀华的诗,有一股子韧劲儿、狠劲儿和冲劲儿。好像烈酒,打开盖子,就能感受到一股子冲劲儿,让人小看不得、怠慢不得。这首诗也不例外。
她的《麦子黄了》,主题是爱情,笔触细腻:她笔下的麦子是既悲伤又坚强的。诗的前半部分写了“提心吊胆”的爱情和爱情的承诺,而麦子便是承诺的信物。中间部分则写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而麦子便是这甜蜜与痛苦的见证。后半部分侧重写了爱情的结局,伤感中传递出坚强。
“明天的黎明是什么样子呢?你听到麦浪的呼啸了吗”,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高潮之处:无论经历了怎样的黑夜,黎明和光明终将到来;无论风有多狂雨有多骤,终将风和日丽。而麦浪的呼啸,便是一种力量,一钟坚强不屈、势不可挡的力量。
两首诗都写出了麦子的共同点,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写出了麦子的精神品质,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的内心情愫。所不同的是:余秀华关注的是儿女情长,而李尚朝的“麦子”内涵更丰富、格局更宽阔,更能给人以感动和力量;余秀华的诗偏伤感与沉重,李尚朝的则更有力与轻快一些;余秀华的诗运用了青蛇、蟋蟀、雨水等诸多“原料”,李尚朝的则只用到了麦子、风和刀……
站在广袤的丰收原野上,目睹风吹麦浪,人是会打心底里,被大地的恩赐所感动的。如果是我,心底里涌动的,必定是李尚朝的《麦子黄了》。
再读一遍吧。好诗犹如美食与美景,容易让人恋恋不舍。
麦子黄了
李尚朝
麦子黄了
麦子真的黄了
它们整整齐齐地站在微风里
一点也不害怕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