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前世今生 16堂生死启蒙课》
著者:[美] 布莱恩·魏斯
译者:谭智华
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藏书:四川省图书馆
图文:锦璱(简书首发)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第二章 催眠疗法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了一生
第四章 已逝的父亲和儿子对我说话
第五章 “超意识界”的讯息
第六章 未知死,焉知生
第七章 3500年前,你是我舅舅
第八章 遇见永生的自己
第九章 死亡笔记
第十章 爸爸,我爱你爱了四万年
第十一章 末日大预言
第十二章 “欠与偿”
第十三章 他们说我活过86次
第十四章 课业完成
第十五章 亟待检验的通灵实验
第十六章 我能治疗痛苦的众生,但是我好累
本宫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完全超出传统认知层面的书,无论你是否相信前世今生,亦如《纽约时报》书评写得那样:“探究前世对今生行为的影响,是一次有趣而发人深省的探险。它突破了常规,呈现出全新而高效的心理治疗方式。”
感谢美国著名科学家、心理医生布莱恩·魏斯先生用甘冒专业风险的莫大勇气,花了4年时间将客观记录下的资料全过程整理成书,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愿意了解生命真义的人们。
1980年,27岁的凯瑟琳倍受恐惧困扰,精神状态堪忧,生活更是一团糟。无奈之下,求助于魏斯医生。随后,他花了18个月对凯瑟琳进行传统心理治疗,一无所获时,遂尝试用催眠疗法。在催眠治疗状态下,凯瑟琳描述了诸多引发她症状的“前世”记忆。
每一次次催眠,都像历练了一堂堂生死启蒙课,与其中洞见生与死、爱与希望等等现实世界永远无法体会到的生命启示。
坦白说,那些讯息无论是否真的来自高度进化的“大师们”,即使到了2018年,依旧不是人类心智可以彻底了解的。于己看来,人类意识层面始终存在很多局限性,而真正能进行破冰的又只能是我们自己。
对个人而言,这本书并不存在生命的颠覆,除了跟别样的人生阅历有关,早在许多年前,曾有幸拜读过电子版,此次可以看作是与故知的再次相逢,很是欣喜。
关于书中的描述,此处只选摘几个自认为比较有影响力的知识点进行分享。感兴趣的亲可通过购买原书,感受专属的深层次心灵探寻。
1、我们借由知识接近神
人生在世,目标就是学习。尽可能地将觉知的曙光照亮意识的夹角,从而感知神一样的存在。
我们通过知识分享,使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那些高度进化、不具形体的灵魂可以通过“管道”连接,将讯息传达给能够感知到此能量的人们。
一旦我们开始同知识产生连接,便踏上了“接近神”的路途。
2、超意识状态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他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而书中描述的“超意识状态”接近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哪怕清醒时只是一个认识浅薄的人,也会在“超意识状态”下得到来自先贤的智慧和洞察力,深入的见解与清醒意识状态下的焦虑、受限,完全判若两人。
人类总是倾向于同类相聚,对异族、异教徒会用傲慢与偏见相待,故而相互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我们既要去接近与我们磁场相似的人,也要尽力去帮助其他人,这样才会从中收获更多。
3、生与死
与生相对的死亡,在另一个纬度里并不是件充满恐惧的事。我们知道何时生,何时是终点,知道会用多长的时间来学习及完成各自的生命课程,一生又一生。
当我们觉察到这一生不能再得到什么时,便会去到“中间状态”休息,等灵魂重获能量,会再次选择回到肉身的时间、形式。亦如常说的那样,凤凰涅槃,只为浴火重生。
一生的旅程,我们总会在有形的状态下学到很多东西。而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会离更高层次的境界近一些,学得也更快些。很多事物、很多方式都可以呈现希望与爱,绝非只有一种。
4、人际关系
有形状态之下的人际关系之所以显得不纯粹,是因为我们想得就很复杂。
之所以,我们会选择回到尘世里学,而不是作为灵魂来学,首先学习是有不同层次的,其次灵魂状态下是不具有感官的,虽然会感到持续的快乐、幸福,但只是阶段性的疗愈恢复,只有成为血肉之躯,才会真正觉得痛、感受到伤害……
5、课业完成
洞中一百天,世上已千年。一世的课业完成,我们便会移到另一度空间。唯有全然了解,才能晋级。无法洞见,就必须重复觉察。
关于其间的改变、成长、不同层次,都须要我们从各方面有所历练,无论是“了解”的层次,还是“过渡”的层次。
在这个漫长的课业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知道很多,也会和很多灵魂产生纠葛。
等彻底达到最终的层次,也就都合而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