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量子波动速读”登上了热搜:
“量子波动速读”最初是由一名名叫飞谷由美子的日本女性发明的,她号称这个方法能够在1分钟内读完一本书。
运用这个方法,只要快速的翻动书籍,甚至根本就不需要看书中的内容,1分钟就能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
现在,中国的多个城市都已经开设了“量子波动速读”的培训班,针对10-16岁的青少年儿童,收费大都高达2-3万元人民币。
这样的培训班看起来非常正规,有专门的教学场地、教学大纲、科学理论、强大的“师资”、完善的推广。
但事实上,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能够快速的分辨出,这样的所谓“量子速读”,纯粹是胡说八道。1分钟读10万字,也就是说,1秒钟就得阅读1600个字,这根本不是人类能够达到的阅读速度,这是人工智能的速度。
一、21天速成班,有用吗?
如果你打开搜索引擎,输入“21天”,你会发现各种各样所谓的“速成法”:
21天减肥法、21天英语速成法、21天演讲突破法···
但是,这些真的有用吗?据我了解,如果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想要在21天内成功减肥或掌握英语交流能力,可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是“21天速成法”仍然大行其道。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21天就能养成一个新习惯”,这个法则出自美国整容医生麦克斯韦尔·马尔茨的《心理控制术》这本书。
在书中,马尔茨提到,整容后的人大约需要21天,来适应他们的新面貌;同时,截肢病人出现的“幻肢”体验往往也是需要 21 天左右才能够消退。
而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原本只是习惯于某种新变化所需要的时间,这种被动式的习惯改变,并不等同于主动的习惯改变,更不是养成一个习惯。
说白了,《心理控制术》中的观点,根本不足以成为“21天就能够养成一个习惯”的依据。
那么,养成一个习惯到底需要多少天呢?根据研究,这一结果的平均值在66天左右。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个习惯,并不意味着已经掌握了一个新的技能。
习惯的养成,不过只是一个技能学习的开始。比如英语的学习。而要想真正掌握英语口语。一般来说,即使每天学习10个小时以上,一般人至少也需要6-12个月,才能够完全将其掌握。
所以你看,哪里存在什么21天速成班,要想掌握一项技能,根本没有可走的捷径。
二、世上没有快速的成功,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
提到演讲,大多数人都对它又爱又恨。爱的是,希望自己能够走上讲台,面对台下的听众,直抒胸臆;恨的是,演讲太难了,每次当众演讲,自己都会紧张的语无伦次,更别说走上舞台,面对更多的人了。
因此,我们总是很羡慕那些演讲高手,他们仿佛都是演讲天才,都具有天生的演讲才能,面对台下的听众,根本不需要提前准备,都能够脱口而出,最终赢得满堂彩。
于是,大家都开始拼命的寻找:有没有什么演讲的速成法,能够让自己快速的成为一个“随时随地能够脱稿而出的”演讲高手呢?
但事实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世界上哪有什么天生的演讲高手。不要说是普通的演讲者,即使是那些演讲高手,他们每一次成功演讲的背后,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反复练习。
乔布斯为了准备苹果新产品发布会的演讲,总是会反复练习多达百遍,直到他自己觉得整个演讲没有任何瑕疵,才会最终走上舞台。
作为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给全人类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但他在演讲上的努力,却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为了练习每一次演讲,不仅会反复多次打磨,甚至连每个演讲中的手势,都会反复演练,直到最终达到完美的状态。
对于演讲练习的方法轮,罗永浩曾提到一个“100:1法则”。什么意思呢?你每次演讲的准备时间,应该是你最终上台演讲时间的100倍!
像罗永浩这样的演讲高手,都按照这样“100:1法则”打磨自己的每一次演讲。如果你是一个演讲小白,还在妄图寻找所谓的“演讲速成法”,可能练好演讲吗?
而在写作领域,也同样如此。
每当我们打开那些知名的公众大号,翻看他们优秀的文章时,相信大家都会感到非常羡慕:要是有朝一日,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那该多好啊。
那么,有没有什么速成的写作法呢?或者当我们成为优秀的作者之后,是否能够像那些写作高手一样,下笔成章呢?
答案是否定的,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步步的持续练习,方能提高;即使当你成为一名写作高手之后,要想打磨一篇优质的文章,还是得花费6个小时以上。
知名自媒体粥左罗经常能够在公众号中写出一些很有深度的文章。因此不少读者问他:你都写到这么好了,肯定能够做到“下笔成章”,2-3个小时就可以成文吧。
而粥左罗的回答出乎了大家的意料,他说,“即使是现在,我要想写出一篇文章,还是得需要6-8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素材搜集和反复打磨,才能够写出一篇好文章”。
世界上没有下笔成章的写作高手,只有愿意花费时间,反复死磕自己的写作高手。
你看,世上没有快速的成功,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你付出的越多,收获才会越多。
三、高效学习,你需要知道以下两点
在学习上,正确的做法无疑是需要我们摒弃速成的错误观念。但摒弃速成,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够找到方法,高效学习。
那么,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正确、高效的学习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1.聚焦重点,敢于放弃
我们知道,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时间对于大家都是公平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那么,为什么有人目不识丁,有人博学多才,双方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
在我看来,原因在于那些学习的高手都懂得一个道理:聚焦。
著名学者王东岳,毫不夸张的讲,他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知识面最博大的人之一。他对哲学、物理学、生物学、东西方历史、地理、传统国学等领域的知识可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当被别人问及,为什么自己拥有如此广博的知识量时,王东岳说: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下来,都是一样聪明的,只不过不同的人使用时间的方式不同,聚焦的领域不同。比如我自己就是一个书虫,除了读书,对其它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在这些方面比别人懂得稍微多一点。但在其它领域,我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这就好比春日的阳光,温暖宜人,看似非常柔弱。但如果用放大镜将阳光聚焦到一个点上,竟然能够将纸点燃”。
敢于放弃掉目标外的事情,把精力都聚焦到一个点上,将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2.关注结果效率,忽略过程效率
回想一下,当我们设定一个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之后,计划执行中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个误区便是“只关注过程效率,但忽视了结果效率”。
比如,你设定了今天要看完半本书的计划,你所关注的,可能仅仅是将书看完就OK了。
但往深一层思考,我们看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学习知识,掌握新知,而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
就像“量子波动速读”一样,按照这种所谓的方法,一个小时就能够读60书,一天(10小时)就能够读600本书。大多数人恐怕10年都读不了这么多。
但是这样的“速读”有意义吗?按照这种方式读书,你从书中得到的信息,掌握的知识为“零”,这样的方法,即使过程效率再高,但结果效率为零,这样的所谓学习也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你看,世界上哪有什么一步登天的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懂得聚焦,关注结果效率,才能够真正高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