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少轩
在运营奇葩战队的十天之旅即将结束,七天的分享,无疑是一场高密度的知识盛宴,不仅因为分享频率的密集,更因为分享的内容是我几乎没接触过的社群运营知识。这些知识围绕着我,我想吸收它们,却又怕它们超出我的接受能力。
幸运的是,运营学院是精英的聚集地,而运营奇葩战队更是牛人中的奇葩,在这么多牛人的面前,我的行动、我的想法仿佛也跟着牛了起来:
想要放弃的想法根本不会出现在脑海里,每天想着的是如何在十二点前完成打卡,即便熬夜通宵到4点;
对待自己每天的践行清单,绝不应付了事,而是像对待自己一样,精心雕琢,因为它代表着自己;
不再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运营,而是想想,自己做些什么能帮助整个流程的推动……
几天下来,最有收获的不外乎三点:做到≠做了、作品≠作业以及利他与利己。
在还没有戒掉埋怨的习惯时,我常常会跟别人说,我付出了多少努力,熬了多少夜,在电脑前待了多久,在图书馆看了多少本书……但是我却绝口不提我做到了什么,因为我的确没做到,我只是不断地在努力,不断地重复着琐碎而没有贡献的工作。
而现在,不仅自己不再埋怨了,身边也少了很多埋怨的声音,因为我和一群真正做实事的老铁们一起并肩作战着。在运营奇葩战队,每一个人在汇报工作时,不会说自己做哪件事情用了多少分钟,只会在每个时间节点上,用成果说话,直接将需要的成果摆上来。
这个思维不仅可以用于运营,生活中的一切都适用:无论是花了十分钟,还是两小时,只要做到了,才是有效益。
在运营奇葩战队,我学到并做到了凡事要做到。
从读书营的清单营开始,到这几天的运营学院,我们都要做一件事:打卡。将我们所学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中有很多不同:
一开始我写的绝大多数是读书笔记,而如今,都是用践行清单来打卡;
有写过清单体的文章,也有写过故事,甚至有反思、复盘的形式;
有试过半夜十二点打卡,也试过十一点压线打卡,而在运营奇葩战队,几乎都是在中午十二点前打卡……
而唯一相同的,大概就是对待打卡文章的思维:作品思维。
在之前,我对待每一篇写过的文章,都抱有强烈的作品思维,我的作品代表着我的个人品牌,我需要对它精雕细琢,生怕出现一丝差错。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文章能屡获优秀和最佳的原因。
而在奇葩战队,我对作品思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是对自己的文章如此,更要对自己经手的每一件事情抱有作品思维:
打卡接龙到了自己时,我会检查接龙的日期有没有错,检查大家的日期有没有写错,以确保下一位老铁接龙时更加便捷;
在点评组推优时,我会确保她的文章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含有错别字,写推荐语时也会逐字逐句检查是否通顺、易懂,以确保看文章和推荐语的老铁更加轻松…
在运营奇葩战队,我学到并做到了对待每一件经手的事情抱有作品思维。
剽悍老铁都常说一句话: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可是利他有很多种:行为上利他,但最终获益的只有自己;行为上利他,最终获益的只有他人;行为上利他,最终双方都收益。我一直不知道哪种利他才是真正的利他,直到我到了奇葩战队。
奇葩战队的每个人,似乎都散发着一种利他的气息。无论是赖叔的温馨提醒小闹钟,还是数据组每日收集的打卡数据,抑或是我们点评组的推优点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努力,默默利他。
在这里,我惊讶的发现:当利他能给自己带来提升,最后又能更好的利他时,就是最好的利他。
就说点评组,我们每天选取战队内的优秀文章,不仅仅是筛选,更是在欣赏每天几篇甚至十几篇,渐渐的我们的文章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水平提升后,我们就能用更高的标准、更好的审美去筛选文章,持续利他。
当利他可以达到利己,并且有助于更好的利他时,才是真正的利他。换句话说,当利他与利己形成闭环时,才能做到「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在运营奇葩战队,我学到并做到了真正的利他。
其实在奇葩战队,我还学到很多,但这三点较为重要:
凡事要做到,要用结果说话;
每件事情要有作品思维,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我的个人品牌;
利他与利己要形成闭环,才是真正的利他。
我是少轩,年少轻狂的少,气宇轩昂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