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塑造,真是太大了。
特别是在父辈那一代,因为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匮乏,导致他们与“新兴世界”的九零后、零零后们有着一条“天然”的鸿沟,有时候,竟是如此的难以跨越……
我的母亲,就是生活在那个极度缺乏物质的六七十年代的典型代表。
生活,从来就没有给予她任何选择的权利。从年幼开始,不甘心一辈子困在农村的母亲,便发奋努力的读书,成绩也一直挺好,而且,还是一名“老班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了初中。
可是,外婆家里,有五个兄弟姊妹。身在农村这个相对闭塞的环境里,加之,又因为贫穷,父母已然没有能力送全部的子女读书。
排行老二的母亲,即便再喜欢读书,也最终在上完初三之后,便与学校生活彻底决裂了。可是,同样是喜欢读书的舅舅,作为她们五姐弟中唯一的男孩,却在读完初中之后,通过复读,考上了高中,从而真正意义上,走出了农村,后来去到大城市里定了居。
作为家中排行老四的舅舅,比母亲也小不过四五岁吧,却是承担起了家族里的全部希望。而,为了减轻多子女家庭的读书负担,以及想要飞出山外,看看更广阔的世界,甚至想着可以改变那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比舅舅年长的姐姐们,在年轻时,就都选择了“打工”,这一条唯一的出路。
而,只有母亲,选择了留在农村,在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过后,嫁给了父亲,从此便“安分守己”的做着一个相夫教子的妇人。
小时候,可能是由于生活的拮据和困顿,父母在我的记忆中,总是把婚姻家庭,过成了充满“硝烟的战场”。而我,作为家中唯一的子女,虽然表面上,享受着全家人的爱护,但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这份爱。我只明白一点:爸爸妈妈都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但是,爸爸和妈妈却不能像爱我一样的爱着对方,我分明的从他们的嘴里,总是听到一方对另一方的“奚落和责骂”。这是“笼罩在”我的整个童年,乃至青少年时期,心中怎么也抹不平的无奈和困惑。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能让父母,和颜悦色的坐在餐桌上,有一个谈笑风生的、和睦的家庭氛围,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都说,年少不知愁滋味?可是,这份心中的愁绪,却是来得比任何“狂风暴雨”都还猛烈的。
但是,即便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我还是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相对完整的童年。
她们有她们的局限,我又何尝不是局限在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中呢?如果不是每日的反省与“自我对话”,我甚至也会继续陶醉在“自鸣得意”的危险境地中,而惶惶然,不知自己将来会吃多少生活和精神的“苦”来。
对于过去,我有太多的困惑,对于将来,我亦是充满了彷徨。
时间,对于一个“装睡”的人,几乎从来不会发挥它的神奇“魔力”和抚平一切心理的创伤。有时候,甚至会加剧这种“悲痛”,越发逼人进入另一种“绝境”,让那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宛若神话般,充满禅宗的意味。
很多时候,对于普通人来说,苦难,只会越发的使人“坠入无尽的深渊”,最后连抬头望月,以及欣赏一颗星星的勇气都遗失殆尽了。而这,才更加的接近苦难的全部真相。
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来说,当我还未经历过婚姻和情感的波折时,我却早已在父母每天的“一地鸡毛”中,对婚姻和家庭,有了一层“幼稚”的“完美期望”,我甚至期望自己身边的所有情感,都是那么真诚而善良的,这就导致,我期望每个人对我,也都是真诚而善良的。
这是少女第一次,对于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乌托邦”式的希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因为对于这个世界的,某种无处宣泄的“失望”和“愤懑”吧……
我想,有时候,敢于接受父母的平庸,朋友的“反目”,亲人的误解,以及社会的现实……也不能不说,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豁达了。
一旦,接受了这些种种的“不堪,”也是从另一方面,接受了自己。
毕竟,人,是自己心灵的产物,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世界亦是如何看待我们。
有时候,经过一些时间的沉浮和历练,看似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了,殊不知,是自己与自己和解了吧。
只要,我们还在这滚滚红尘中多活一天,我们就不能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说得更具体一点,人,也是环境的产物,我们不可能轻易,就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破圈”,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以及人和。而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远不及到了拼“天赋”的程度。稍有一点小小的不足为道的成绩时,就急忙给自己下一个“天赋”的定义。嚯!好一个现实版的《阿Q正传》。这又是在令人敬仰的文坛大家--鲁迅先生的笔下,描述得还不够生动和形象的吗?
普通人,至多因为还算勤奋,而勉强“混”入了所谓的某个“圈子”,但,也仅仅是“圈中人”,而不是所谓的,具有某种天赋。
依稀记得,我的一位初中班主任,对我下过如此评价--勤能补拙。的确,如果本身资质平平,甚至还觉得在普通中都算不上普通的一个人,如果再不能以勤奋,来勉励自己,那便会在年老之时,为自己终身的碌碌无为,而留下悔恨的泪水来的。
不幸的是,如果那位班主任老师,真的一语成谶,我又如何不令自己,和家族感到汗颜!
有些时候,生活在城市中太久了,也会没有了灵魂。人,活像一具具“行尸走肉”,鬼魅般飘散游离在身体之外……
如果不是,那每日初升的太阳,为何不再令我感动?那清晨如海市蜃楼的霞光,为何不再令我驻足欣赏?那绝美的景色,难道只是存在于眼前的“陶醉”?那些苦难的生命中,难道看不出“绝地生花”的灿美?……
对于,被物质和功利世界包围的城市人啊,我的身心,都被俗世的琐碎和大费周章的所谓人情,束缚得太久,太久。
人,如同蝇营狗苟的白蚁,为的是追求那份安逸的物质与享受。可发现,到头来,成了医疗机构的“研究案例”:医生们,总是大跌眼镜的说“嚯!年纪轻轻,怎么就造出个如此颓靡的病来?”这具肉身,在医生们面前所呈现的“不堪”,如果是因为贪图享受的个人私欲膨胀的结果,那简直有点让人无语凝咽和无地自容了吧……
这里,我不是要重复医学专家们,苦口婆心的劝解:要注意锻炼身体、早睡早起、作息规律、戒烟控酒……而是想到:人,生来,本不是追名逐利的产物,子宫孕育生命的目的,只是一种人类繁衍的原始本能和自然规律……
而,生存,这一简单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再过份的追求,那业已超出生命本真的物质和欲望,就尤为显得过于虚妄了吧!
人啊,想要马上戒掉这无谓的虚妄与颓靡,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诚然,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名利,本无可厚非,若是活生生的让心灵,饱受摧残和折磨,就变得本末倒置了些。
生活,本该有些小小的追求,来制造一些人间烟火气,不然,那份惶惶然的严穆肃重的灵魂,何处来安放?
但,只沉湎于物质中的男人和女人,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因为担不起那份生命和灵魂的意义。
镜花水月、春去冬来,一场场悲喜人生,一幕幕大雪纷飞。
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人生,原来根本不是一场场茫茫然的追逐,而是,在一次次灵魂的“呼唤”中,找寻到那灵魂栖息的无人之境。
令那逝去的,永恒,生息的,泰然成山……
没有直面过死亡的人,如我一般,是不足以谈论人生的生之意义的,那些“死过”而后生的灵魂,才足够深刻和充满生命本真的内涵。
以前,我读不懂最爱的三毛,而现在,亦是在“风”中怀念,斯人已逝。
不明了的,是她在不惑之年,却毅然结束的生命,那么炽烈的燃烧呵,读来,又是那么的痛心!
可是,时间这位“白发苍苍”的“不死”老人,却让我渐渐明白了:那是多少次生命的“死而后生”,才最终活出的一份大自由,和大洒脱呀!
她的一生,已然活过了世人的几世轮回,她是明白生命的极美,在于终将的逝去……
只是这份逝去的泰然,没有交给天和地,而是忠于自己,那热爱自由的勇气和洒脱。
谁又道,这不是另一种超脱、轮回呢?
红楼梦中人,最终以一种自我的方式,完成了那份,终将是“悲剧”的完满结局。
梦醒时刻,人去楼空,好一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