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7年,我再次认真的去读这本书,我发现我与14年时读这本书的心情完全不一样了。14年这本书陪伴了我整个高三的下半年,我当时反复阅读的章节是“双城的创伤”和“非典”这两个章节,印象深刻的也是这两个章节,但这次阅读,我好像发现了另外的一个内容,有关于家庭暴力-沉没在尖叫。原来这些年家庭暴力报道增多不是说最近这些年家庭暴力在增多,而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多的家庭暴力,越是经济稍显贫穷的地方家庭暴力也越多,只是这些年网络媒体发达了,曝光出来的多了而已。书里面的那些描述让我感受到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婚姻中的弱势感。
一个家庭里,男人不停的家暴女人,喝酒,打骂,温柔,再喝酒,再打骂,再温柔,女人就是靠着那一点的温柔撑了好久,直到再也撑不下去,才对男人还手,但这一还手就基本是一辈子了。书里说: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是人类生活最亲密的部分,但也是这些杀夫女人一直以来的噩梦场所。她们有的十五岁就嫁给了自己的丈夫,接着所承受的就是无穷尽的殴打,甚至怀着孩子也避免不了,更甚者男人还要杀掉自己的父母或者大哥,她们求助无门,也无处逃离,只能承受。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折磨。连那些男人的母亲都为自己的媳妇求情:她也是没办法了呀,没办法了。被采访的那些女人,大都经历了十几或者二十几年的家暴,而压死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却还是男人扬言要杀了她们的家人,或者对她们的孩子不利,促使她们动了手......
男人死了,女人坐牢了,那孩子呢,孩子就成了无人管教照料的流浪孩子,这就又延伸出未成年人犯罪,所以,这之间一直是有因果关系串连起来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或者他在未成年时就已经将心底承受的看来自原生家庭的痛苦发泄出来,就有了未成年人犯罪;或者他压抑住了但成年后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性格的形成却与常人不同,就衍生出成年人的犯罪;或者影响再小一些就是,自我意识陷入囹圄,做一些对自我比较极端的事情;最好的可能就是后来遇到了暖心的人,内心得到了治愈,也算平淡无虞的过完了一生......但最后的只是25%的概率呀。
书里还讲了一个我这一代基本都认识的一个人-英语狂人李阳,他家暴自己的外籍妻子,拳打脚踢,扇耳光,还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作者去细扒李阳的长大经历,原来他成长为如今这样的性格与他的原生家庭也是分不开的,在他的认知里,爱能够带来巨大的成功,他小时候甚至不愿意与父亲有太过亲密的交流,这都是一些潜在的影响,最终致使他通过家暴来进行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