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初开始的小能熊365写作计划,让我受益匪浅。从日记都不能坚持写,到每天一篇文章的转变,让我养成了持续输出文字的习惯。但是,在我的心里,隐隐有些不对劲,我写作的目的似乎不只是为了输出文字。
最近这几天在读《慢一点,一切都来得及》的时候,一直觉得这本书槽点太多,读起来如鲠在喉。作者meiya在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名言和故事来表达她的论点,而这些论点确实又是从各路大神的书中提取出的正确理论,其中一些想法和我不谋而合,那又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在我抛开对作者的成见之后,豁然开朗,这文章和我写的鸡汤何其相似!论点是正确的,但是也只有论点可以看。作者用自己的故事、他人的来信、名人名言、段子故事编织成了一张网,来兜住自己的论点,但是这张网太脆弱,根本无法承受住论点的重量。于是作者不停的跳转思路,开启另一段文字来拼凑各种道理,就和我在简书上不停的拼凑文章一般,凑成了全书。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见到摇摇欲坠的论点,让人忍不住吐槽两句,帮忙抬一抬。(本段文字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如同我上一段对作者的分析一般,《慢一点,一切都来得及》在分析其他理论时却经不起推敲,被人一驳就倒。这时我才想起我参加写作计划的目的。在知乎上有一个我喜欢的历史大神安森垚,他写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文明史的文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我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到一点,他在不同文章中经常使用了相同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一个证据链可以支撑起同一系列的论点。
于是我回忆起自己写作的目的:我希望可以用写作的方式整理一个思想和证据链的内核,由此不断外延,及时发表公布,由朋友们来阅读判断是否合理有据,若有不足及时改进,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经得起推敲的理论体系,从而实现输出并吸收知识。
不过还不晚,从现在开始,我将尽力去避免言之无物的空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