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思考的问题是,“诗与远方”带给我们的东西,真的能用金钱替代吗?这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问题。每个人都有理想,都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但在现实中,会遇到各种生活难题。让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与现实妥协。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我们可能会放弃部分理想。坚持追求理想是件不容易的事。
每个成年人,特别是中年人,面对的生活是身体开始走下坡路、职场天花板、上有老下有小。更大的问题是经济压力山大。在一线城市,要有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收入。首当其冲的就是住房,在北京三环附近买个老破小,要五百万以上。这样的房子也仅够居住,谈不上舒适。其次是孩子的教育开销,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每年在几万到十万不等。还有家中老人开始出现身体上的一些问题,需要去医院看病,花销也不小。如果有大病的话,就可能是个天文数字。经济上的压力非常大。
我们想提高收入,工资是相对固定的,能做的只能是投资理财。房产投资受到各种限制,而且资金门槛比较高。股市投资资金门槛低,但是对人的要求很高。大多数人都会去做股市投资。近期看了几本股市投资的书。认识到股市投资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需要学习行为金融学和心理学、财务知识和证券分析、投资史及社会发展变迁等。这样的学习投入是非常巨大的。至少会占用大量的闲暇时光。我不禁在想,这样做是否值得呢?
摘录一段刘擎的话:问题是,“诗与远方”带给我们的东西,真的能用金钱替代吗?前面引用了齐美尔的话,说“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但齐美尔还有一句话:“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在这座桥上,我们真的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感觉,找到生命的意义感吗?这个问题只能留给你自己。
邵恒头条里提到富豪的生活是被投喂出来的,并不值得大家羡慕。大家留言,心理健康、情感平衡才是幸福的标志。有了一些钱以后,单靠金钱是买不了幸福的。
万维钢讨论了先学赚钱还是先做学问。北大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招研究生时,会询问家庭情况。因为投身物理学的研究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有经济压力会很难坚持下去。对于做学问,具有确定性,有时还可以带来财富。万维钢还提到,巴神和芒格虽然有钱,但没有什么学问。这些观点我未必都赞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做学问的前提,这个我是同意的。
我回到刘擎老师的问题。最终价值是每个人都需要去思考的。也是最有意义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答。我是一个俗人,自然对金钱是喜爱的。但是同时,也不想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我的想法是,赚够一定的钱,同时享受生活。还要追问人生意义。我认为,这并不矛盾。这些是可以兼顾的。赚钱可以做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在股市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去认识人性、认识自我。钱做为一个副产品,保障我们的生活,何乐不为。
努力赚钱,好好生活。同时时刻提醒自己,赚钱不是目的,生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