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随笔所要表达的全部都在题目之中了。今日是国庆假最后一天,许多家庭都在返程的车上,许多家庭都开始准备为明日回归常规生活做准备,包括我的家。
因为正式工作后,在家里空闲的时间几乎就没有太多了。为此,今天把屋子做了一次扫除,丢了许多摆放许多的零散物。有人说,生活就是不断的把东西买回家,然后堆放变成垃圾,再从家里拿出去丢弃,周而复始。“欲望的满足”与“满足后的平淡”纠缠着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个精美的饼干盒子而买了一盒饼干,饼干放着放着就过期了,盒子放着放着就成了垃圾。这却止不住看到精美盒子时购买的冲动。明明知道,却每每犯着。
我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喜欢持续的投入在自己的计划之中,一个人不受干扰的专注任务的执行和推进,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比如今天计划好的,收拾厨房、擦洗卫生间、收拾桌子以及拖洗地面。在我拖地的时候,女儿找我说是要背诵语文课文并家长签字,我告诉女儿:“我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能被打扰,被中断会很不舒服,要有那种一气呵成全情投入的畅快感。等到我拖完地再说。”女儿默默的去做她的事情了。事情虽小,确是我一贯面对女儿的一种方式。对此我曾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过,要不要在女儿提出要求的时候做到及时回应和提供帮助呢?
我想,面对女儿对我提出的各种要求以及需要我帮助的时候,作为父亲应该放下一切给予第一时间的回应。回应就是告诉女儿,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关注着她。但是,回应不一定意味着就马上立刻的给予帮助或者满足。先说说回应,任何人如果发出对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的链接请求时,然而得到的是石沉大海空谷回声,唯有自问自答,这会给人一种绝望的感受,这适用于所有人。对于儿童更是伤害。所以,及时的给予孩子回应是必须必要的。
为什么不一定给予满足呢?道理很简单,只要是儿童(6岁以上),那么就要培养孩子相对独立的意识,能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以及适当的推迟需要满足。有需必应的结果是孩子会过度依恋父母,而父母也习惯这样一种关系模式,孩子不能建立起自己的边界,而父母也会疲于应付不能为孩子提供高品质的爱。
我想用自己的喜欢的生活方式给女儿提供这样一种关系模式,我可以帮助你但在我的生活安排之中,而不是在你对生活的安排中把我随意的放置。换句话说,我们是两个具有各自运行轨道的星球,但也会有彼此相遇的共轨状态。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我的生活态度也让女儿体验到,执行自己的计划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这让“我”有对自己生活的把控感。
以上分析基于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家长本人是对自己生活状态或者正在表达的生活是接纳愉悦和享受的。反之,如果家长本人就排斥自己现在是生活,而又无力去改变正在生活的状态,一方面厌恶自己的状态,一方面又给孩子提供的是如此的生活方式,这种冲突的状态本身就会被孩子内化,可以看到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表现出迷茫和“出尔反尔、不知所措”的反抗。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