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总结一下这一章的内容。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道的普遍价值——万物都离不开道,一旦离开道,万物就难以生存,必将垮台。合道的地方,才有各自的德。“清”“宁”“灵”“盈”“正”都是德,也是得道者才有的某种外现。拥有这些外现的时候,天下人都会喜欢它,万物也将得以生发。
那么道在什么地方呢?道无处不在,最低贱的地方也有道。庄子曾说“道在屎”,意思就是大小便里也有道。因此,道非常低调,如果看不起低贱,就等于失道。
我举个例子。如果宋江不当梁山好汉的首领,《水浒传》里谁能当首领?没有人能当。林冲肯定不能当,因为他的武功太好,为人又不够低调。宋江不一样,他武艺不行,很讲义气,为人又很低调。除了杀阎婆惜时显露出男人的脾气,别的时候几乎没有显露过武功,所以谁都不嫉妒他。而且,他见谁都给几两银子,江湖人称“及时雨”,大家都记得他的好处,见了他都叫哥哥,所以他能得人心。当然,我说他没有本事,是说他没有林冲们那样的本事,实际上他有大本事——梁山上能人很多,大家都很有个性,这样的团队很不好管理,他却能让大家凝聚在一起,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本事,除了他,没人能办到。而且他是个明白人,知道待在梁山上不是长久之计,国家迟早要剿灭他们,没有例外,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招安。这个思路是对的。对当时的梁山好汉来说,招安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因为,他们就那么点人,根本打不过宋朝,宋朝当时气数未尽,老百姓还愿意当大宋子民,他们就算揭竿起义,也不会有多少人响应,他们没有任何胜算。审时度势之后,宋江就知道自己面前只有两条路:第一,被政府剿灭;第二,把握招安的机会,重回体制做官。宋江那么低调,脑子又清醒,当高官是没问题的。
在这一章里,“一”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代表了一种整体性视野,跟二元对立的概念相对。注意,老子在这里讲的是超越二元对立、没有二元对立的一种好。比如,天是对谁都清明,不是对好人清明,对坏人就不清明;大地的安宁也是这样,对待好人和坏人它都是一样安宁。所以,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德行。除了“低”的智慧之外,超越二元对立的德行也非常重要。老子认为,如果你做得到这一点,对谁都很好,就会非常高贵。侯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会得到广泛的尊重。所以,君子要趋向进入“一”的境界,不要老是困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不仅好人会尊重他,坏人也会尊重他。老子就是最好的榜样,好人觉得老子很好,坏人也觉得老子很好,小偷同样觉得老子很好,没有人觉得老子不好,除非他不知道老子是谁,还以为“老子”指的是他爸爸,他爸爸老是不给他钱花,所以他觉得爸爸不好,但提起《道德经》的老子,他还是会觉得很不错。原因就在于老子超越了二元对立。
超越二元对立的德行太重要了,历史上所有取得一定成功的人,都必然拥有类似的德行,必然符合今天所讲的这些道理。王阳明之所以一直受人嫉妒,原因就在于他太优秀了,不但学问很好,带兵打仗也很厉害,时时刻刻都扎眼。有一次,皇帝本来想御驾亲征的,结果还没出征,战乱就被王阳明给平定了。这就像你大张旗鼓地想要做某件好事,结果,到了跟前才发现好事已经被别人给做了。要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一般人都会很生气。所以,虽然他为国家立了功,但皇帝还是不高兴,因为他把皇帝的风头给抢了,皇帝也嫉妒他。你说,连皇帝都嫉妒他,还有谁能容得下他。
还有一个故事也很典型。外国有个国王没有儿子,他想在全国的男孩子之中选出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立为太子。于是,他就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粒葵花籽,并且告诉孩子们,谁的葵花籽长得最好,就立他为太子。最后,几乎全国的孩子都种出了很好的葵花,只有一个孩子没有种出来。为什么?因为国王给孩子们发的是煮熟的种子,根本不可能长出葵花。换句话说,只有种不出葵花的孩子没有说谎,其他孩子都说谎了。于是,国王就立了这个诚实的孩子做太子。
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人们都会向往德行、尊重德行也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成大事。所以,我们要在德行上下手,要学好这一章里这些做人的道理。简单地说,处世做人的时候只要无欲无争,低调一点,不居功自傲,就肯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成功。记住,所有居功自傲者都不会有好下场,要将许攸、年羹尧、韩信等人的错误记在心里,不要犯跟他们一样的错误,要默默无闻地做事。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