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悲剧
不少老舍的研究家们曾经从《骆驼祥子》或者《四世同堂》中探讨过老舍的美学思想。毋庸置疑这两部作品是老舍的代表作。但从老舍的创作历程来看,最集中体现美学思想的小说,或许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猫城记》。在审美上《猫城记》获得极大的拓进,以致于它在民族文化和文化心态批判上所展示的那种深度。对现实的绝望,使老舍在审美上不由自主地从喜剧情调走向了悲剧意识。
鲁迅指出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童庆炳在《文学理论》中提出,悲剧表现的是强大生命力与痛苦和灾难相抗衡的创造精神。悲剧给予人的是形而上的慰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即崇高。”悲剧与崇高有相似但不完全等同。
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写<猫城记>》中表明,创作《猫城记》是因为“对国事的失望,军事与外交种种的失败,使一个有些感情而没有多大见解的人,像我,容易由愤恨而失望”。 可见,老舍是失望悲观的,猫城的结局是悲剧的。此文主要从老舍《猫城记》中的悲剧象征、《猫城记》中的民族悲剧:教育的失败、
民族的悲剧:政府的无能,灭亡的结局三个方面来论述。
二、《猫城记》中的悲剧象征
在400年前,猫城的皇帝定迷叶为国食,从此猫城变成一个没有明天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走向了死亡。猫民吃了迷叶之后精神焕发,种地的不种了,做工的不做了,猫民都闲散了。
其实“迷叶”是鸦片的比拟物。鸦片给中国人造成的危害恰如迷叶所造成的危害一样,对人的身体机能、劳动能力以及精神状态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猫城的猫民们最终因为食用迷叶而最终导致国家的沦落,道德的沦丧,人们不再有矍铄的精神,也无法抵挡外国人的侵袭和殖民。
三、《猫城记》中的民族悲剧:教育的失败
书中这样写到“有学校而没教育,有政客而没政治,有人而没人格,有脸而没羞耻”。他们无能力做一切事,没有一点血性,得“我”认为的猫人的污浊习惯是无法被影响和改变的。路上臭泥遍布,猫民却从来不去修。学国外办学校,却只是在学生入学时颁发毕业证。空有外表的图书馆,文化得不到传承。文学研究只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迷叶是学者发声的前提。在猫国士兵是被迫当兵的,这让人想到清代的旗兵,世世代代当兵,毫无战斗力。而主义在外国全是好的,拿来主义却是极差的。小说中很大的笔墨描写了猫民缺失教育。这是猫城的民族悲剧,也是当时我们民族的悲剧。老一代的人们已经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但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是在民主开放政权下出生的新一代,竟也是浑浑噩噩,在面对列强的践踏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时,依然没有真正地觉醒,这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也可以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根源。
四、民族的悲剧:政府的无能,灭亡的结局
在败兵之后,猫人政客表示没有女人没有良策,点了几个妓女陪陪,太阳快落了也没有人提及政治。而所谓的外交政策就是一次次举着抗议的牌子,向外国侵略者实现所谓的舆论施压。这也是对当时中华民国的讽刺。当时,中国政府的外交软弱,很多原本是中国的领土,都纷纷让给了外国人,割让或者是租借。一旦出现外交上的冲突,当时的中国政府也只是不断地提出抗议而已。在小说中。我们看出老舍对当时中国现实社会的浓重讽刺意味。高官和军队的逃跑成为了沦陷区的常态,战士们不再捍卫国土的安全,而仅仅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了保障。还有一些接受了俄国革命思想的青年学生,老舍在文中所讲的“马祖主义”,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射,当然老舍认同这些革命者的勇敢无畏,但是对部分照搬这些主义思想的革命者予以讽刺,因为中国的问题,不是高喊几句口号能够完成的,应该真正落到实处才行。这也十分隐晦地揭示出了近代中国的悲剧。
猫国是被矮个子侵略者灭亡的,但也正是猫人的自私致使他们亡国的,不以人自居的不能得人的待遇;一个人的私心便足以使多少同胞受活埋的暴刑!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国必自亡,而后人亡之。最后,“我”回到了地球,我的悲观并没有结束,这也是老舍的悲观。
五、总结
小说中老舍概括出这个世界最为本质最为真实的面目。尽管这个世界里有不平,有无法实现的抱负和没有明天的生存,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凡是在世人以为正常的地方,老舍都把这种正常推到极端从而显示在木质上的不正常和在情理上的荒诞性来。正如《城堡》里的土地测量员拚命要走进城堡而无法如愿一样,《猫城记》里的“我”使劲寻找猫人藉以生存下去的可能性结果还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灭绝。老舍的这种末世感有着他本身它的审美意义。整部《猫城记》最有价值的正是它那种彻底绝望的幻灭感和勇于直面人生直而死亡的悲剧感。最懂得希望的不是怀里揣着许多希望的人而是一个彻底绝望的人。也许因为者舍恰好因为悟到了希望是什么,所以才在《猫城记》里那么彻底地绝望了。老舍的《猫城记》悲中有笑声,这笑是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猫人既然无法自救,那就只能走向灭亡!死亡既然无法避免,怕死自然也就毫无意义。一个民族唯有不怕死,唯其敢与死亡拥抱,才能与过去作出最为无情的告别,才能与传统作出最为彻底的决裂。从历史主义的立场上说,幻灭感与其说是虚无主义的不如说是与希望相同的一种虚妄的绝望。这种幻灭感的意义在于它在审美上的悲剧意识。死亡固然可怕,但对死亡的感受却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审美体验。也许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学传统鲜有悲剧意识,因而象《猫城记》这样的幻灭感显得尤为可贵。
尽管《猫城记》在艺术上有嫌粗疏,但它所要努力达到的那种恢宏气势。曹雪芹是悲凉的,鲁迅是悲凉的,老舍在《猫城记》中也领略并努力地表达出了这种悲凉。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红楼梦》的苍凉高远—到头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猫城记》其实揭示出民族的三个悲剧根源,迷叶即是鸦片,教育的缺失以及政府的无能,这些都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受尽欺辱的最根本原因。对此,我们更要敲响警钟,只有把国家民族放在心上,拒绝腐朽,拒绝虚幻,真正实事求是。远的便不在想了,此刻我们生活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的时代。我们能做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祖国是由千万个小人物组成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有一个正义光明的人,我们在自己所热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眼里始终看着前方。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