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了便是每日独自背着书包奔跑穿行于坊巷之间。幼年时那宽大深远的青石路似乎变得窄小拥挤了。每每路过冰心故居,穿过二梅书屋,走过林则徐纪念堂,又跑进沈葆祯的院房。在那时,这些深宅大院都还是有人居住的,或是简单地挂上一方纪念牌匾,是我们上学放学嬉戏捉迷藏的地方,装满既神秘又欢乐的时光。
到了上中学时,我考上了历史悠久的一座学堂。家也搬到了城市的另一边。但我总爱在那些阳光明媚的下午坐一个小时的公车回到这个古老而又温馨的青石巷,在这街上默默地走着,在街角那间咖啡店坐着。好奇地想着历史书上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经是怎样在这条路上走过;想着创建北洋水师的沈葆祯,穿着那帅气的海军制服是如何的英姿飒爽;想着语文课本里冰心的小桔灯是不是就是元宵节路边摊上手工艺人扎就的模样;好奇林纾是怎样在二梅书屋的窗下翻译出《茶花女》,甚至怀疑自己坐着的咖啡屋里是否从前也曾有过林徽音那令徐志摩神伤的,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片云彩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