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罗盘的第2篇原创
——1——
罗小盘曾经跟着一帮小伙伴外出游玩,并四处打卡拍照,其中不乏一些“红色景点”。
参观了博物馆,也发现了一些先烈的纪念碑。
我们在纪念碑旁的石碑驻足,阅读石碑上的刻字了解烈士生前的事迹和气节,并将莫公壁的故事记录在出游中
临走的时候,伴随着出游的欢乐和嬉笑,拍下了这张打卡照片作为纪念。
但罗小盘的心中始终觉得矛盾而疑惑:在烈士纪念碑前嬉笑着打卡,是否有些不妥当?
这其中的矛盾在于,常识告诉我们在烈士纪念碑前要保持严肃庄重,而在烈士纪念碑前嬉笑着拍照则有违常识,让人觉得违和。
——2——
偶然间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引发了罗小盘对之前疑惑的重新思考。
当时纪念碑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公园,小孩子们在奔跑追逐,老人们则扎堆下棋聊天,不远处还有一个小乐团,一位大爷在拉小提琴,一位大妈在放声歌唱,还有几位阿姨在翩翩起舞。
可谓“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烈士纪念碑在那里并不显得突兀。
树荫遮去了阳光,人们在树下乘凉聊天,树叶缝隙中照射下的阳光星星点点洒落在纪念碑上,一切都现得和谐而安宁。
回到知乎上看到的这个问题,“嬉笑打闹放风筝”,这说的不就是罗小盘当时所见么?
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后,又想明白了一些道理:
烈士牺牲,正是为了太平盛世的到来而、和平安定的生活而献身,而碑前的欢声笑语,正是先烈所追求的,他们慷慨激昂前赴后继,不正是为了眼前的安定生活和这些欢声笑语么。
“不允许进行除了纪念烈士之外的活动”的规定有些形式主义的味道,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理念。烈士陵园是为了让我们记住历史,仅仅是进行“纪念烈士”的活动,并不能实现“纪念烈士”的最好效果。
试想这两种情形:
1. 在某个纪念日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陵园,告诉他们要庄重严肃,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结束之后离开,陵园重归寂静。
2. 孩子们在园中玩耍嬉闹,对眼前雕塑的人物或碑中所载人物是谁产生好奇心,于是自发地去了解,明白了陵园中所储存的历史记忆。
哪一种纪念效果更好呢?
“不允许进行除了纪念烈士之外的活动”,这种一刀切的规定并不合理。
——3——
这其中不乏反对的声音,有回答认为:
“英雄们长眠的地方就应该是庄严肃穆的,在陵园嬉笑玩耍成何体统。”
诚然,烈士陵园储存着先辈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记忆,它告诉我们不该将历史遗忘,不能忘记今天的太平盛世是昨日的牺牲换来的。
但墓碑下埋藏的是历史,墓碑前面向的是今天。
正如前面所说,烈士陵园的意义在于纪念先辈,而仅仅只能进行纪念活动的陵园并不能更好地实现纪念的效果。
当时不远处还有一个李文甫纪念亭
人们在亭子里纳凉聊天,氛围轻松愉快,不会让人联想到庄严。
一旁的一位老大爷抽着烟聊着天,指着石碑对我们说起了李文甫。
这样的方式不是亲切得多么?
很赞同这个问题下其中一个回答
还有一位知友的话发人深省
“你把纪念烈士推向神圣化,道德化,最终的结果就是遗忘。”
烈士陵园中嬉笑打闹,也许看起来不够严肃庄重,但这就是所谓“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贴近我们生活的形式。
这并不代表忘记历史,也不代表着不敬或者没有感激之意。
只要不做出侮辱烈士的行为,便是合理的。
眼前的岁月静好,是有这些先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而这岁月静好,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答复,是对他们的奉献最好的肯定。
引用一个回答中的一句话
“我觉得这样的他们,应该不会觉得被打扰了,我们怕的是将军枯冢无人问,欢笑的孩子们和烈士陵园在一个画框中,应该是对他们价值最好的肯定。”
——4——
回到一开始的疑惑,罗小盘已给出了答案。
烈士纪念碑并不跟“庄重严肃”挂钩
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体现
最重要的在于我们是否铭记先人
铭记他们为今天的和平安定所付出的努力
而纪念烈士如果跟日常生活割裂
便会逐渐脱离生活
反之,如果融于我们的生活,我们更能铭刻在心
墓碑下的是历史,墓碑前的是今天。
今天的我们与历史的他们,更应该是一种亲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