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柱的体积”为教学内容,借助麻吉星教学智能发展平台,开展了一节研讨课。课后,王绪溢博士和赵娅校长的悉心指导,让我深刻意识到课堂中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思维”的弊端。以下是我结合三点建议进行的深入反思:
一、转变思维导向:从“纠错”迈向“容错”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往往将教学重点聚焦于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力求他们找到正确答案。然而,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却常常急于指出并要求立即纠正,忽视了错误背后所蕴含的宝贵信息。
事实上,错误是学生学习旅程中的重要反馈,它揭示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知识时存在的盲点。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更加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错误,将其视为学习的契机,而非追求正确答案的绊脚石。
我们应当学会从错误中窥见学生的问题所在,深入分析错误缘由,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改正错误。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更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深化转换理念:从“知道”迈向“证明”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迁移、推理、转化等思想,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熟悉了转换关系,并对这种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而,我们的引导往往止步于让学生“知道”转换关系,却忽略了引导他们进一步“证明”这些关系的等价性。
其实,通过证明,学生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转换关系的本质,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证明过程也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绝佳途径。
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知道”走向“证明”,让他们不仅掌握转换关系,还能理解并证明这些关系的等价性。如此,学生才能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三、聚焦思维培育:从“教知识”走向“育思维”
作为一名成功的数学老师,其核心使命并非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致力于打通学生的思维脉络。因为真正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究来锤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只有当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激活,他们才能更加轻松地汲取知识,掌握新方法,并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服务。
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我们的职责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个概念、某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学生动手实践、交流探讨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发散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宏伟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今日的课,让我深刻领悟到数学课堂的真谛: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思维的培育摇篮。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以“错误”为镜鉴,以“等价”为桥梁,以“思维”为锚点,引领学生在探究与思辨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