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了趟沈阳探亲,在回北京的火车上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次主要是探亲,时间安排较紧,很多朋友也未能来及联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过此次沈阳之行,还是有些有意思的发现和自己的思考。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两天大致都干嘛了:
内容很简单:吃饭(满足了我之前对于回东北撸串的愿望)、闲逛(大街小巷的窜)、逛青年公园、单车骑行1小时(路线:辽宁烟草-中山公园-太原街万达)
期间,发现了一些现象和一些有错的事情:
1.通过几次吃饭,深刻体会到了,东北的很多餐厅,在菜量上真的很大方。
2.街上行人不多,车辆也是如此(无论是白天或是晚上),晚上十点以后便基本进入寂静(指的是大多数的地方)。
3.满大街吃饭娱乐的地方,特别多。
4.共享单车很少,人们对此的新鲜感很大。
5.在公园发现了一种特殊运动——暴走(我确实没在别的地方见过);参与者多是中老年,形式就是前面有1-3个领队和旗手,腰间别个小音箱,放着劲爆的音乐,后面跟着50-70多个服装统一的人,一起大步快走。这无疑成为了公园中一个独特的风景线。(每次见他们冲过来我都会想那句喊麦:“前面车靠边靠边,后面有车队”……哈哈)
6.早晨中山公园的人很多,其中引起我注意的是:在一个不大的回廊处,聚集着好几拨人,有的唱戏、有的练合唱、有的在聊天......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很有老有所乐的感觉。
7.东北的妹子有她们独特的美,很有亲切感和不由自主的喜爱...
在这些有趣的发现背后,我进行了一些“鲁莽”的思考,丝毫不掩饰我对东北经济发展的担心。
对以上发现,我做出如下几点思考:
1. 由满大街饭馆娱乐场所我思考:无论经济如何,人们对于吃饭和娱乐的需求不会受太大影响;不过细想之后,个人觉得,沈阳这些餐饮娱乐行业其实更多的是内销内耗,多数都是本地区人在消费,不会对地区整体经济的增长有太大作用。进而人们收入增量会变小,反过来也会影响到餐饮和娱乐,如此下去能存活和盈利的商家也只能是少数了。
2. 由街道上行人不多我思考:这一现象或许正是人口外流的真实反馈;这座城市就好比一个水库,而人好比是水,水库有进水和出水,现在的情况是“出水量大于进水量”,而原因就是进水口堵塞,出水口崩裂。
3. 由共享单车我思考:东北有东北独特的魅力,不过由一线城市吹到东北这二线城市的风,貌似吹的有点慢了些,这或许就是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而一些新兴企业在产品投放和市场规划时,也会按照每个城市经济实力进行优先排序。
4. 由公园所见我思考:老龄化在东北一样突显,这对商家而言是商机,对经济发展而言,年轻人的流失和人才的流失,是痛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东北经济落后的原因?我简单的做了以下整理:
1.东北是以工业为主发展起来的,而且很多都是国企,在建国初期对全国起着重要作用,但毕竟是过去。后期大量民营企业出现,冲击国企,加上现今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科技和互联网为主的时代,传统工业已经慢慢“退居二线”,如果再不改革,跟上发展步伐,只会越拉越远。
2.当初为了满足全国需求,自身发展反而没有做到位,导致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出售给“别人”,反倒要不断的从“别人”那买东西,致富了他人穷了自己。
3.招商引资的能力不强,或者说地区吸引力不够,过度依赖政府投资;这也是为什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了好几年见效不大的原因之一。
3.官僚主义(不细讲);
4.大量人口人才外流;经济不好,留不住人,大量人才人口外流,进而经济发展更难变好,形成了恶性循环;
父母和朋友经常劝我回东北,其用意我自然理解,可是我发现想找个我现在做的工作都费劲的不得了,而且工资都低的可怕,你说又为何要回去呢?有人可能会说“工资低消费也低啊”,是啊,消费是低,但是消费低真的是件好事吗?
之所以当地消费低,还不是因为人口少,需求小,所以才会价格低;你认为2个人争3个苹果和3个人争1个苹果的苹果价格会是一样的吗?人口少,机会就会减少,经济就会发展缓慢,这一切都是有一定因果关联的。
不过,虽说东北经济现状不容乐观,但好在国家和政府早已注意到了,也在逐渐的采取行动,希望能够帮助东北经济快速回转和增长;希望不只是纸上谈兵,能够真正的落地实施;希望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更有针对性些,希望东北再次兴起!
可怕的永远不是做错了什么,可怕的是错了而不自知,甚至是自欺欺人,不采取任何行动。
文末题外话:貌似我来聊东北经济这个话题,太自大了些,但是我想说:“呵呵,一点都不。”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这个话题的看法和了解,只是有对有错,有深有浅罢了。我说的只是我此刻所见所想,其中会有诸多不对,甚至有可能下一刻我的看法就变了,但这一点不影响我现在写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