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活,风向都是“无中生有”和忘记互联网+,找到传统产业的缝隙,进行升级,而非简单接客
文/张书乐
刊载于《互联网经济》2016年10月刊
今年以来,市场上谈到O2O,出现最多的几个词,是倒闭、裁员、合并、报团取暖。曾红极一时的“互联网煎饼”黄太吉关闭了大量线下门店,濒临破产;亚马逊曾投资2000万美金的上海本地生鲜电商平台美味七七也宣告倒闭;主打水果、生鲜等年轻人高频消费产品的爱鲜蜂陷入裁员风波;号称玩转懒人经济的互联网洗衣e袋洗亦传出北京地区裁员60%的不确定消息……
一个个曾经被看做是O2O行业典范和标杆的企业,接二连三的进入了阴影区,生鲜、外卖、生活服务等多个O2O入口咋就都出“事故”了呢?
懒人经济从不存在,接客红利已经完结
每一个O2O都有自己遭遇生死劫的不同诱因:传出裁员消息、曾被视为中国年度创新成长企业100强的爱鲜蜂,据称是融资受阻;关闭所有线下门店的天天果园,则是事关生鲜配送的一整套冷链体系还无法完善;而e袋洗的困难则被外界普遍视为是留不住客人;此外还有一大批O2O们则是补贴模式难以为继而黯然退场。
诱因或许千奇百怪,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根子上——对O2O的认知还停留在懒人经济上,总以为O2O的最忠诚客户就是那些住在楼上、懒得下楼的“懒人”。如果说,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只是从所谓的、需求普适度高的屌丝群体中,把潜在用户瞄准在对服务品质要求高、对品类特色更精细的白领身上。
而在O2O的实际战法上,也一直停留在简单的人口红利争夺战上,就是利用O2O的互联网入口,扁平化了引流的渠道,让自己的服务无论是“餐桌”还是“洗衣”能够无限延伸范围,跳出了传统地面实体店只能在5-10公里的范围内发展的局限。说的更直白点,早期O2O的发展,就是成功的从实体店口中抢食吃,或者把众多实体店变成了自家的加盟商,形成了所谓的繁荣。
正如经历了千团大战、新美大CEO王兴所说,是“很薄的互联网化”,,主要还是线上引流,也就是帮助商户做营销,做整个产业链最后的那一小段。
别想着怎么切水果,多想想怎么种水果
曾经有过一个关于O2O的极端案例是盐城某酸菜鱼店因为美团团购订单过多,因无法临时调整,最终导致了破产。在很多人看来,这恰恰意味着,O2O的需求在那里,只是开发市场的姿势不对。
这其实还是切水果的思维,想着如何把一些现成的生活服务连上网,在O2O平台更好的接客之下,扩大供给和覆盖的思维。在这种思维下,O2O们普遍认为,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线下服务配合不到位,如生鲜的冷链物流、外卖的餐点太密集送货难及时……
这依然停留在成功接客之下,缺少磨得够快工具把水果切的更好的思维之上。如百度在2016年的百度联盟大会就试图勾画出一副由算法、计算能力、大数据三大板块组成的人工智能地图,利用从搜索引擎和O2O业务沉淀下来的大量数据资源,来优化自己从外卖、票务以及其他的O2O服务。
但真正的大道则并非“搜素引擎优化”那么简单。反之,应该的路线有二:
其一是优化现有线下服务的链条。如某烤鸭O2O,和就烤箱企业合作,把烤鸭的流程变成了算法,目前烤鸭的人工成本是原来的1/7,简言之,通过技术升级来打败还在传统方法里转悠的老式实体店。
其二是寻找生活服务的全新跨界。如实现正悄然兴起的医疗O2O,目的就借公立医院改革的破冰缝隙,用小而美、专而垂的方式进入O2O,并接入更多民间医疗资源。
其实,上述两条路,风向都是“无中生有”和忘记互联网+,找到传统产业的缝隙,进行升级,而非简单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