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电影看电视看的不多,但每回看电影时,总要问爸妈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样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一直延续下来,我们从小就习惯给人贴上“好人”和“坏人”的标签,善恶之分泾渭分明。
善恶之分似乎比较简单,美丑辨别有时候却很难界定。人如何去评价事物的美好和丑陋?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人自然而然天生的?还是后天某位有权势地位仁兄突发奇想地指定了这个美还是哪个丑,然后规定给人听从他的?
大学刚毕业那两年,有幸在一家企业市场部工作,市场部承担着企业VI系统的设计,包含着Logo色系、字体、名片、网站、PPT、宣传海报等众多基础和应用元素的形象设计,我们同事每天都会商讨着设计师们给我们企业设计的各种方案,我常常因为美丑辨别不清遭同事鄙视一番。于我来说,每张方案似乎都有其特点,都有它个性,却很难选出一张特色的设计图,没有一张图能脱颖而出。我的理由很简单,没有一张设计图贴近企业文化生活,贴近企业特征特性,更多的是千篇一律,以设计师自身的思考和想象来取材,来设计。
而当我们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时,我相信多数人会觉得那是一种美,一种第一眼看到后就会永生记住的美。那时依然上学的我,在我看来是一款非常出色的奥运设计,因为设计融合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更贴近了现在奥运生活特点。据说,会徽由印形部分、“Beijing2008”字样和奥林匹克五环组成。印形图案好似一个北京的“京”字,又像一个舞动的人型,潇洒飘逸、充满张力。会徽集合了中国传统的印章、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将中国精神、中国神韵与中国文化巧妙结合,象征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具有美好前景的中国形象。借中国书法之灵感,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的新理念;借手书“北京2008”借汉字形态之神韵,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划中。当人们品味镌刻于汉字中博大精深的内涵与韵味时,一个“新北京”就这样诞生了。会徽的成功之处是源自生活,贴近生活,却又超越生活。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博物馆。有人说,去一个地方旅游,必须先去当地的博物馆。因为博物馆往往是这座的城市发展的缩影,凝聚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如果你平生从未来过苏州,你想象中的苏州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是想象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之城吗?还是“小桥流水,细雨绵绵,穿着清素衣衫的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背对着站在桥上”那种婉约?抑或那“画中有园,园中出画”的苏州园林?
毕业这几年,除了短暂离开过一段时间,一直在苏州上班、生活,沐浴着姑苏文化,每逢节假日也会凑热闹地与四面八方游客挤进园林,撞进文庙,聆听二千多年的姑苏文化。姑苏城外曾造就了多少文人骚客,作为东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文坛贤能辈出,曾到过三元坊碑刻博物馆看过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石像,偶尔也在沧浪亭听过冯梦龙明代戏曲,在十全街也赏过唐寅、文征明、张宏的“吴门画派”。绘画、书法、篆刻、诗文,在苏州流派纷呈。
于是,不禁有个疑问,如此多美景和如此繁华的文化应如何在一个博物馆体现或突出呢?
那日中午,只身一人,驱车直奔苏州博物馆,环绕一周,找不见停车位,但能见到博物馆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正门口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广场两侧修复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筑,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公众配套服务于一体。
离博物馆远远的地方停下车,步行一公里后到目的地。刚走到西北街段,就望见远处有一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几何形建筑。粉墙黛瓦,取材于苏州当地的民房,说到苏州博物馆,总绕不开贝聿铭,贝聿铭祖籍苏州,小时候在苏州生活过几年,如今八十多高龄,是享誉海内外的世界级建筑大师,传说苏州博物馆是他晚年的封山之作。
走进馆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园林式花园,大厅正面透过薄薄的一层玻璃,室外的小桥流水尽收眼底,不禁让我流连忘返,驻足拍摄。池塘、小桥、假山、亭台交相辉映,恰到好处的组合在一起,让人不得不佩服贝聿铭老先生的鬼斧神工。
走入了西部主展区,一眼望尽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是苏州博物馆“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览的特别一展,汇集了来自海内外12家文博机构的31件仇英作品,内容涵盖了山水、人物、花鸟、历史故事等不同主题,卷、轴、扇面、册页各类书画形制齐全。
负一楼,禁止任何拍照和拍摄!不难想象定有宝贝展出,走进屋内,几个保安轮流转悠,不时止住游客拍摄,认真一看,一张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像似一张长长的画卷栩栩如生展现在眼前,解说的不是导游,而是管内保安
。保安的讲解时不时带有几句苏州方言,作为苏州本地人,因为图中江南的“清明”盛世,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进门,到出馆,将近三个小时的参观,让我对苏州、对江南有新一番理解,更明白美的意义:贝老如此大笔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真是一绝!美,源自姑苏文化,源自生活!
美无法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美,也就脱离了人类社会,美将没有舞台去施展,也没有人去欣赏。北京奥运会会徽如果不考虑中国元素,不考虑现在奥运生活,将脱离了生活的美,将变成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也就没有人去评判是美亦或是丑。也许原本只是平淡无奇的一幅画,经过历代美学家生活的经历来补充,铸就了《清明上河图》。
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源自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