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4月,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每逢这个节日,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去扫墓的事情。
听妈妈说过,在过去,女人是不能去扫墓的,包括未成年的女孩子。但我比较幸运,因为出生于八十年代,到了我懂事的年纪时,已经允许女人去扫墓了。
所以,我每年都有机会跟着爸爸妈妈去扫墓。但那个时候,扫墓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我记得每年的清明节那天,爸妈一大早就要起来准备祭品了。家里有两对用竹子编成的大箩筐,平时都叠起来放在墙角里,只有在清明节那天才能派上用场。
爸爸将其中的一对用来装鞭炮、香、蜡烛、纸钱等要烧给先人的东西,每一年他都将两只箩筐塞得满满的。
另外一对就用来装祭品,有鸡、猪肉、墨鱼、茶水和白米酒,还有零食,像糖果、饼干、包子这些,也是装满了两只箩筐。
一切准备好了以后,爸妈每人用一根扁担,挑起一对箩筐就出发了。我们几姐弟则负责带几瓶水给自己喝,然后也屁颠颠地跟在爸妈的后面。
墓地是在村子的后山岭上,位置很荒凉,山岭上都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松树林,平时人烟稀少,路也难走。
清明节前后往往还会下过好几场小雨,那弯弯绕绕、坑坑洼洼的小路满是泥泞,就更难走了。我们首先要穿过一大片稻田,然后再从花生地里经过,大概得走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第一个墓地。
整座山头望过去都是人,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人。这个时候,其他的叔叔伯伯,堂兄弟堂姐妹们也已经到了。
人一到齐就开始分工合作。男人们马上动手将墓地上的杂草锄掉,女人们将祭品端出来摆放好,点上蜡烛和香,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负责将一些纸钱,在各个角落里都用小石子压一张。
我一直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可能单纯只是一个传统而已。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开始祭拜了,这个过程倒没有什么讲究。最后一步,是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在偌大的山头此起彼伏,山林间烟雾缭绕,让人有一种错入了仙境的感觉。
我们家族的先人墓地大概有十几个吧,分布在山岭的各个角落。所以,我们一群人得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将所有的墓地祭拜完。
回到家,我往往累得不想动了,可是每年还是乐呵呵地跟着去。也许,这是作为后辈对祖先的一种念想的传承吧!没有前人,又何来后辈!
只不过,后来我离开家,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如果是男孩子的话,每年的这一天都会赶回去,但女孩子一旦结了婚,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自然也就丧失了祭拜先人的机会。
我最近的一次扫墓还是在13年前,那时候刚拿到来英的签证,在离开之前刚好遇上了清明节。于是,某人便带着我,跟着他伯娘和堂兄弟一起去扫墓。
因为他们在香港也是农村人,很多习惯都跟我们老家是一样的,所以也没有太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爷爷奶奶的墓地要从一个工厂的侧门边走过去,后面才是墓地所在的山。
但是,工厂的门口养着好几只大狼狗,一见到我们几个走过去,就马上伸长脖子,张开嘴巴使劲地吠叫起来。看那架势,它们恨不得马上扑过来了。
幸好有门卫在,他好像花了很大力气才能阻止了那几个凶猛的大狼狗。
我吓得一路上紧紧地拽住某人的手,他那时其实也怕得要命,不过还算体贴,有将我护在身后。如果是现在,我估计他肯定跑得比我还快了。
因为大狼狗的原因,那一次扫墓的经历,除了给我留下阴影,一点愉快的印象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