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装有高压消防水带的饮水器的雕塑,这是曾经的学生们搞的恶作剧,学生们用它来宣泄学习压力,后来成为永久性的雕塑纪念品。这些学习金字塔顶端的人甚至给自己就读的大学设计了一个非正式的口号:“我讨厌这个该死的地方”,他们的学习负担比起普通人更繁重,要吸收研究的知识体系更严谨、深奥,由此可见学习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的作者桑贾伊·萨尔马和卢克·约昆图认为,学习是一次冒险,我们可以把它创造为考验意志的故事,也可以写成愉快的探险之旅。
桑贾伊·萨尔马事机械工程专业教授,现在事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学习项目的负责人,卢克·约昆图是一名科学作家,在麻省理工学院年龄实验研究室担任研究员。
在书中,作者带领我们认识麻省和其他地方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教育工作者们是如何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交叉间隔学习,让学习更高效
诺奖得主、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在研究中发现,神经元向记忆突触倾倒的神经递质数量越多,短时记忆就会越强,持久的突触强化能形成“长时程增强效应”,最终被大脑储存为长时记忆。间隔记忆的学习方法跟埃里克的这种LTP诱导对于短时记忆的长时转化是一样的。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实验证实,间隔效应对于上至76岁的成年人,下至几岁的儿童甚至是婴儿都适用。
间隔效应是保持记忆的关键,这种方法在于对初次学到的内容要保持定期回顾,比如新学一个单词,最先是短时记忆,可能过两天就忘记了。我们可以在第二天,复习一下这个词,在脑子里面加深一次记忆;再隔两天, 继续复习一下这个词。过段时间再回顾复习一下,直到你再看到它的时候能够立刻不假思索地念出来并且知道它的意思。
近似学习法,激活你的惰性知识
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在看起来混乱的环境当中发现秩序和规律,在学习和工作中其实也可以用上“有解样例”的方法,帮助学习和记忆,而不是完全靠自己抓破脑袋去想“我该怎么做”。这种方法的实验主要集中在和数学相关的领域,在被提供“有解样例”并且理解其中的解题步骤的学生,即使没有多余时间进行练习,他们的用时时间和正确率都要高于其他学生。
找到规律,并且理解规律,然后反复实践,这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太多了,一个知识点一旦被理解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作为长时记忆被储存在大脑中。在遇上相似问题的时候,可以立刻调取出经验方法,很快就能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掌握学习法,发挥你的个性化
在美国硅谷有一个42号编程学院,听这个名字就感觉很有个性,而在教学中,42号学院也充分体现出了个性特点。学院设计的课程就像一个个电脑游戏一样,所有的学生要把21个关卡打通过才能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有很多人在刚刚参加这个项目学习的时候连一串代码都不会写,而在21关还没有全部完成之前就已经收到了诱人的工作邀请。
42号编程学院学生们成功的秘诀在于跟随了学院设计的这种“掌握学习法”。也就是说在完全掌握了一个基础知识之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像42号学院的学生不是用考试答卷来检验学习成果,而是通过游戏闯关,弄清楚怎么构建更复杂的代码库来让自己的知识升级。
大众化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教育机会,我们可能学着同样的书,上着同样的课,但学习效果也许千差万别。了解学习的本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可以让自己用最短的时间收获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