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原住民的文化里,流传着各种各样有关动物的传说、故事。蝙蝠1就出现在这些民间的传说中。北美有一支印第安人部落,叫做莫多克2(Modoc)人,他们有一篇在北美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有关蝙蝠的传说,说的是: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上的哺乳动物和空中的飞鸟间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蝙蝠对这场双方的战争感到紧张、害怕,担心成为落败者的一方。
起初,飞鸟好像能赢。满天上下翻飞的鸟儿显得比地上的动物多得多啦,它们可以灵活地从空中俯冲下来,啄咬、攻击哺乳动物;哺乳动物还没明白过来去还击,这些鸟儿早就飞离了地面。
于是,蝙蝠飞向鸟儿们去示好。飞鸟们警觉地看着蝙蝠,蝙蝠忽扇忽扇地拍打着翅膀,说:“瞧! 我也有一对和你们一样的翅膀。 我是你们一伙的,想同你们一起结伴战斗。”
鸟儿们挤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有的还争得的”面红耳赤。最终,它们还是同意了蝙蝠的请求。
“哈哈,我的决定是多么正确。有了这么多的鸟儿们为伍,这可比哺乳动物的队伍大多啦,我肯定是会赢的。” 蝙蝠心里得意地盘算着。
但是,哺乳动物们也不是那么好惹的。 虽然它们数量比鸟儿们少,可它们的身个儿比鸟儿大了许多。要发起威来,钩爪锯牙、面目狰狞,也是凶恶的可怕。
遗憾的是,天公不作美,在气候恶劣、刮风下雨、雷电交加时,鸟儿们都得栖息于树林灌木中、躲避风雨,很难再对哺乳动物们怎样。这样几天以后,哺乳动物们便赢得了战斗。
就在鸟儿们惨败后的那个夜晚,蝙蝠辗转反侧地睡不着觉、权衡利弊,左思右想,“够了!” 它下了决心,要加入哺乳动物一方。
“你来这里干什么?”美洲狮气哼哼地问道,张开利爪要拍蝙蝠。
蝙蝠急忙地喊着,“等等、请息怒。” 赶紧张开了嘴巴,露出尖尖的牙齿,说:“我是你们一伙的! 看看,我的牙齿和你们的是一样的。”
哺乳动物们想了想,“也对。” 就接受了蝙蝠作为它们的一员。
第二天一早,天空放晴、风和日丽。 战斗再次打响,可这次,飞鸟们能够组织起来,高空盘旋、上下翻飞,不时地俯冲下来袭击地上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们忙的顾前不顾后地左右拍打,可鸟儿们早就灵活地飞了。
晚上,蝙蝠借着天黑从哺乳动物的营地偷偷地溜走了,悄悄地飞回到白天胜利的鸟儿们堆里。鹰看到蝙蝠,抱怨地说:“在白天的战斗中我见到蝙蝠同哺乳动物们在一起。” 蝙蝠再次拍打着翅膀,大声急辩,“怎么可能呢?我是鸟类啊”。
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很多天。每当鸟儿们赢得胜利时,蝙蝠就拍打的翅膀和鸟儿们一起飞来飞去。 而哺乳动物们胜了,蝙蝠就张开利齿,与哺乳动物们同行。
最后,鸟儿们和哺乳动物们都厌倦了每天这样的争斗。于是,各自的酋长们召开了一个和平会议。双方都精疲力竭、无心再战,没有多久就达成了停战协定。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很高兴,说着说着,就七嘴八舌地聊到了蝙蝠。
乌鸦说:“它是一个两面派,总是忽左忽右、摇摆不定,不停地在两边换来变去,真是不可捉摸。”
“是的,它这样一点儿也不公平!” 灰熊牢骚满腹地咆哮着,“蝙蝠有翅膀,可它没有和鸟儿们一起战斗。”
“它有牙齿,不也是没助哺乳动物一力吗?” 乌鸦补充道。
所有的动物们都点头同意乌鸦和灰熊的谈话。大家看着蝙蝠,一致认为:“蝙蝠在战争期间不能选择朋友,所以在和平时期也不会拥有朋友。” 从那往后,蝙蝠就不再有朋友了,只能在夜间其它动物睡觉时出来活动。
这就是为什么蝙蝠没有朋友的原因。
在生活现实中,有些人的行为像故事里的蝙蝠、耍两面派手法,对谁都讨好,谁的利益都想沾,变脸比翻书还快,毫无诚信。为人做事,依附权势,有如墙头草随风倒。其最后的结局,只能和故事中的蝙蝠一样,落为孤家寡人。
这则小故事也在提醒人们:谨慎择友。
注:
1, 蝙蝠的样子是很丑陋的,它的主要的特征是它的外观是介于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这就使它在故事中常常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如,骗子。蝙蝠在中美洲的印地安文化中,象征着死亡、黑社会、巫术、黑暗等。有些印第安人部落,认为蝙蝠还携带着死亡灵魂的信息。但也不完全是这样,在北美洲一些西北沿海的部落中,蝙蝠还是幸运的象征;而在西南部的一些部落里,常用蝙蝠的活动来预告天气。
2, 莫多克人(Modoc)是原住在加州东北部和俄勒冈州南部中部地区的美洲原住民。主要以捕鱼(包括水禽),和采集块根、种籽、浆果及狩猎为生。目前有200多人他们住在俄克拉何马州的一个小型保留区内;还有约有600名部落成员居住在俄勒冈州的克拉马斯县,这里是他们祖先居住的地方。莫多克人的部落相对自治,有首领、巫医。多数人都住在泥土覆盖的半地下房屋,通常每户一所;贫穷家庭住在更为简陋的草席覆盖的房子里。宗教信仰大体上是以保护精灵为主,相信这些精灵可以助佑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