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值得我们思考——
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国外的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于是,他们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老板发现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赶紧给老子把这个搞定。”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宣扬这个故事的人,大多都在灌一碗“毒鸡汤”: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几十万的方案,九十块就能解决,博士后们就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后来有个针对此事的评论被一致赞好,它大概是这么说的:联合利华是大型企业,几十万的方案虽然成本很高,但能保证检测率100%,同时效率又很高,丝毫不影响生产线的正常流程,不会给生产线带来损害。
如果采用电风扇吹的方法,可能会有检测度不精准、需要人工捡皂盒、不适用无尘无菌车间,甚至是因为移位影响其他正常产品的下一步流程等各种问题。
而乡镇企业呢,因为出货量小、人工成本低、生产环境要求不高等原因,根本不可能采用几十万的解决方法,所以小工买来的电风扇也恰好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其实,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情况下,这两家企业处理问题的方法都不能算错,因此“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这样的论调根本就不合适。这属于典型的为错误思维贴标签的做法,根本没有去探究和思考背后的原因。
所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能根据表面且暂时的现象很快下结论,而是应该通过有意识的仔细观察,来为自己的判断提供依据。要多考虑客观因素,而不是依靠主观想象。
当然,抛开专业技能不谈,生活中确实也会出现一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让自己抛开各种胡思乱想,甚至通过发呆、闭眼或冥想,隔离不必要的信息干扰,然后将更多精力专注于解决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请记得让自己轻装上阵,不要被各种压力干扰,往往就更容易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像我们曾经都战斗过的高考考场,那条“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标语,至今还留在我的心底……
曾经那个年代,很多人说,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代社会,又很多人说,高级白领不如摊鸡蛋饼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眼前收益或许如此,但造原子弹的和高级白领的社会地位,未来发展,解决高精尖问题的能力,却不是卖茶叶蛋和摊鸡蛋饼可以企及的。所以,都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吧,科技和知识始终都会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