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慢性咽炎持续了一个多月,每天晚上被咽痛折磨得翻来覆去,连续跑了几趟医院,总算有了好转。第一个医生开了苦寒的药,特别苦不说,完全不管用;后面一个医生认为应该祛湿,他觉得不是热症,反而有点寒,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子,结果却很有效。
可见中医的诊断标准是很难把握的,医生每天要接诊许多病人,对病症的判断仅限于几分钟,听患者口述症状,看看舌头把一下脉,实在很难深入的了解病人体质,对症了就好得很快,否则会适得其反。
中医理论本身是博大精深的,它运用整体系统观的辩证方法,讲究因人而治,就算是同样的病,不同的人体质不一样,开出来的药方也不一样。也就是说诊疗是非常个性化的方案,无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这个角度考虑,西医对疾病的处理要简单粗暴得多,比如得了癌症,基本就是手术加化疗,但是癌细胞是怎么产生的,不同的癌症病人之间有何区别,这些完全不予考虑,病根未除、容易复发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事。
教育也是如此,你可以看看周围,许多天性机敏的孩子,在学校里读了几年书以后,那股活泼的劲儿就大大减少了。每个孩子的性格特质是不一样的,思维能力特点也是不一样的;但对老师来说,要面对一个班级四五十个甚至六七十个孩子,他无暇去顾及和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只能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乖乖听命令,方便他按部就班地把书本内容教完。在安全的边界内行事,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为了选拔的需要,单用一张考卷、标准答案这个标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这样的教育机制对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何尝不是一种扼杀?
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医疗还是教育,目前都是稀缺的资源,我们根本没有用脚投票的权力,提供方也没有任何动力去改进服务的质量,国家大的管制没有放开给更多的私立机构创新的空间,若是这些大的环境因素不改变,短期内我们还是会遭遇这样的困境,即教育无法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病人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治。
至于个性化的述求,更多只能在家庭、个体层面去实施,我们自己要懂一些常识,提高思考和判断能力,不能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推给学校,也不要把健康的责任都交给医院。 对自己的身体体质有个大概判断,是偏阳还是偏阴,偏寒还是偏热,哪些食物更适合,哪些食物要避免,做自己的保健医生;对孩子的个性、能力特点,平时注意观察了解,知道他的秉性天赋,就不会埋怨一个内向的孩子不会说话,好动的孩子静不下来,而是去寻找可以发挥他优势的地方,更好地培养他的自信,保护他的天性。
这些是一个久病成医,以及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人思考很久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