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上大学”已不再是什么难以高攀的事,本科的普及率年复一年的增长,似乎当年混得再不济如今也会有个本科文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元化,老百姓创业更加轻松自由,大学还未读完就建立个小公司并且活的有滋有味的人们也大有人在。那何不人人都高中毕业就去创业,为什么还要选择读大学呢?
在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去读大学的时代里,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依我看,中国有句古训似乎可以较好地诠释这个问题,那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实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更高级更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我们培养成更加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不知怎的,人们常常嘲笑文盲是可怕的。但在我看来,可怕的不是文盲,真正可怕的是毫无道德没有修养的知识分子们。我觉得刚刚来到相对自由环境中的大学生们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是非观念,要分得请黑白,要明辨出善恶。当然了,这善与恶也要有个底线,善的底线就是恻隐之心,是不忍;而恶的底线大概就是不加害于人。但这底线究竟来源于哪里呢,底线大概来源于“敬畏”二字。古人敬畏于神灵,不敢做伤天害理之事;如今我们常说的“小心遭雷劈”恐怕就是最接地气的敬畏了。有了敬畏这一底线,我们可能不一定知道做什么是好的,但最起码我们知道什么是恶并且不能触碰它。如果当代大学生都能懂得什么是“敬畏”那么近些年就不会有那么多大学生投毒、因为游戏纠纷甚至忘带宿舍钥匙的小事而发生挥刀杀人的事件了。
既然谈到大学生的文明修身,那么就要更加好好反观我们自己。有绝大部分的同学在经历了紧张压抑的高中三年生活后,一旦进入大学紧绷的神经全部松懈下来,殊不知他们放松的这四年恰恰是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四年。也许我们做不到“哈佛大学凌晨四点图书馆的灯火通明”,但我们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然而,没有独立的人格便不足以为人。就连梁启超都曾经说过:“没有独立的个人,就没有独立的国家。”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培养优秀的人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好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通读世界名著,但绝不是当下流行的网络言情小说,读一本书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读的书多了思考自然而然就多了,有了自己的思考就有了个性,有了情感依靠,有了自信和底气也提升了人格修养。毕竟人不单单是靠吃米活着的,颜值虽然也很重要,但往往还得是靠才华。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还要敢于经历孤独。这里的孤独不等于寂寞,寂寞是内心的空虚而感到无所事事;孤独则是拒绝随波逐流,自己去做自己感兴趣,能丰富自己的事。当然了,不刻意迎合和不代表刻意离群。太合群不是什么好事,那意味着在群体中失去自我,关键在于把握好保有自我与融入人群之间的分寸。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生活节奏,这个节奏或许并不能与其他人的频率合拍,但生活终究是自己的,是否能与其他人搭调并不能决定我们人生的精彩程度。毕竟好的修养就是能够做到群处守行,独处守心。可是现在也许很多人都说“人情是麻烦出来的”,这只是听上去很美的一种鸡汤。很多时候修养就是时刻考虑着下一个人,一切会给下一个人造成不方便的事我们都尽量不要去做。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几乎随处可见:在图书馆借来的书籍阅读后请不要随意扔在桌子上,即使有图书管理员来整理书籍,我们何不亲自送还书籍呢?在食堂用餐后的空塑料袋我们何不在离开时亲自带走放在垃圾箱里,让食堂清洁阿姨多一分钟的休息呢?我们要时刻考虑到下一个人,然后把自己当成下一个人,那么就能更好地去做当下的自己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老夫子的这句活从来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
最后在大学生文明修身的问题上我想简单说一说爱情。我想没有哪个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的爱情不充满憧憬和幻想,他们期待着学长追着学妹,学弟追着学姐的美好爱情。在我看来,校园中美好的爱情绝不是男孩子清晨送到楼下的豆浆油条,更不是女孩子在篮球场递来的一瓶矿泉水,更不是温馨的请客吃饭。阳光向上的大学校园爱情不仅仅是相貌上的吸引更应该是两人兴趣相投和志同道合,是他督促你去图书馆刻苦学习,是她提醒你要学会享受生活的美好。最好的校园爱情是势均力敌,是两朵鲜花互相催促着开放,成为更好的大学生,成为更好的伴侣。 只有读过了大学,才会发现自变的更加成熟,既不会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在大学中,我们可以错过荣誉,可以错过卓越,但唯一不可以错过的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毕竟,不会背叛人的,永远是我们自己所具有的价值。我想,当我们一个又一个成为自强自立有独立人格的大学生时,校园中将荡漾着我们青春的气息,校风将映射着我们的光辉,我们有多优秀,我们的大学就有多优秀,我们的国家就有多优秀。